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上下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用书)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上下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用书)
作者: 编者:中公教育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研究中心|责编:张建民
出版社: 世图出版公司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80
折扣购买: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上下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用书)
ISBN: 9787519252939

作者简介

中公教育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研究中心 中公教育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研究中心,是中公教育旗下研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部门,汇聚了数十位知名的辅导与研究者,本着“学员第一”的理念坚持紧扣考试自主研发。

内容简介

第一篇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 根据最新修订的考试大纲,本章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主要包括法规的种类与制定过程和社会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运行;第二部分为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我国促进和规范社会工作发展的法规与政策、我国在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中的相关法规与政策;第三部分为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主要包括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和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作用。由于近几年未出现有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考题,在下面的考点比重图中,没有它们对应的数值。 图1-1-1?本章考点考查比重 考点精讲??法规的种类与制定过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条例,法规的种类与具体制定过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 一、法规的含义与种类 (一)法规的含义 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持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我们将其统称为法规。法规主要包括正式的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等。法规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二)法规的种类 法规的种类如下表所示: 表1-1-1?法规的种类 知识点 内容 种 类 国家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法律统称为国家法律,其具有民主性和权威性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依据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一般称为“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称为“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 国务院 部门规章 国务院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部门的职权范围内依法按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规章一般称“规定”“办法”等,但不得称“条例” 地方性 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自治条例及单行条例就是地方性法规,也称为“实施办法”或“条例” 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依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也可称为“规定”或“办法” 其他 国务院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具体应用法律、法规或规章所做的解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或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法规的制定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定,法律制定的责任主体与程序如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法律的制定程序主要有提议、审议、表决通过和发布等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针对法规的制定有以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定了各种法规的制定主体。行政法规的制定由国务院负责,国务院部门规章由相关的国务院部门负责制定,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也就是说,省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具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需要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了各类法规之间的关系,以便明确区分各类法规之间的效力层级,防止法规制定和实施时各类法规之间发生矛盾冲突。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了各类法规的制定程序,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则对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程序作了细致的规定。 命题规律分析及备考点拨 1.考查各类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正确与否。 (1)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2)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3)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4)自治条例的制定主体是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大。 (5)国务院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相关部门。 (6)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省(区、市)和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政府。 2.了解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同。 考生要注意正确区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同。责任主体和制定程序上的不同,决定了法律效力的不同,法律效力从法律、法规到规章依次递减。广义上的法规,包含了“法”和“规”两个层次的含义。“法”指的是国家及地方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规”指的是国家正式法律体系之外的规范性文件,如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本书中的法规包括以下几种: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务院部门、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 3.考查各类法律法规的名称。 图1-1-2?各类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与名称对应关系 1?2019-单选-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关于我国行政法规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法规是行政部门内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B.行政法规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C.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D.行政法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针对行政部门行为的规范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政法规的含义。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护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A、B两项错误。在我国,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制定与发布行政法规,是宪法赋予国务院的一项重要职权,D项错误。故本题选C。 2?2017-多选-6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下列法规与政策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C. 《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 D.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E.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政法规的种类。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C项是浙江省的条例,不是国务院制定的条例,故本题选AD。 3?2016-单选-1?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下列词语中,可用作国务院部门规章名称的是(??)。 A.法 B.条例 C.暂行条例 D.办法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国务院部门规章的名称。国务院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部门的职权范围内依法按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国务院部门规章一般称“规定”“办法”等,但不得称“条例”,A、B、C三项错误。故本题选D。 考点精讲??社会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运行 一、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 (一)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及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公共政策具有的基本特点。 (二)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共资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它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宏大的行动体系,其中包括多个领域和众多项目。其主要领域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 二、社会政策的运行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动行动者,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具体而言,其主要包党和国家的政治组织、政府行政部门(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社会中的其他各类组织和全体民众。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各项社会政策针对的民众就是社会政策的对象,具体指社会政策范围中各类社会福利项目的受益人和各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虽然我国社会政策总体上是面向全体民众的,但是不同群体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受益程度和方式并不相同。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调动方式 1.政府公共财政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集中财政资源,用于为民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以及部分困难群体的特殊需要。我国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对社会政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在社会政策方面的投入还比较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各种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投入 “社会力量”是指除政府以外的各类组织和个人,主要包括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居(村)民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包括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各类社会力量主要以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两种方式向各种社会服务及公益行动投入各种资源 《202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用书·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中级)》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考点精讲”,下册“考点精练”。上册“考点精讲”是按照最新考试大纲对考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下册“考点精练”主要是对应章的练习题目。考生可以按照“考点精讲”的脉络学习各个知识点后,再按照“考点精练”的题目来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全书编排是采用考点大通排的方式,力求对每个知识点进行重点标记,帮助考生明晰命题方向,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全书内容较多,考生要认真研读全书内容,争取做到脑中有知识,心中有框架。掌握每章的思路及重难点,形成自己的“知识树”,顺利通过考试。在复习的冲刺阶段,建议购买社会工作历年真题及模拟试卷配合复习,查漏补缺,顺利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