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作者: [日]赤羽雄二 译 者:陈健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ISBN: 9787513923484

作者简介

赤羽雄二,1978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专业,1983 年留学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6 年进入麦肯锡公司,负责企业战略经营的策划方案,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供支援,以及市场营销、创建新的盈利项目等诸多事宜。1990 年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推动了许多韩国企业,尤其是 LG 集团走向了世界。2002 年,以催生“世界性的风险投资”为使命,和他人共同创建了 Breakthrough Partners 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为什么成功人士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读书的优点①即便没有 MBA 证书,也能在麦肯锡工作 为什么工作繁忙的成功人士会经常读书呢? 那是因为他们认为书中蕴含着值得他们那样做的价值。 在本章中,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些读书的好处。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不断积累知识,了解自己未知的领域;知晓国内外发生的所有事情;学习历史、地理、科学知识;了解优秀的企业家以及各个企业的独特的经营模式。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与人交谈或者看电视来获得知识。但是,书所特有的深度与广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都被凝缩在一本书中。 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及管理相关的新技巧、产业动向、顾客和市场的状况、竞争对手的动态、应该了解的新技术与新素材等事项,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 我身为机械工学硕士却能够在麦肯锡工作,是依靠读书来学习经营方面的知识。 我不停地阅读与现在的工作内容有关的书,并在重要的地方贴上便签。这样,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同情况时,便可以直接确认书中内容。 就这样,我在书本和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输入和输出知识,从而掌握了最实用的知识。这就是 14 年来,我能够不断取得成果的原因。 优秀的人士,其工作领域会不断扩大,工作难度也会逐渐增强。因此,他们经常需要挑战自己不了解,甚至不擅长的工作。这时,如果有人能够帮他出谋划策就再好不过了,但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他们也无法逐一地过问所有的具体事项。 这时,读书便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不用去学校,不必劳烦他人,更不用顾虑周围的人,在工作繁忙之时,通过读书来增长见识实在是一件绝好的事情。 即使向他人求助,也应该提前从书中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向对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单方面地请教他人也并不是不可取,但若能够向对方传达已经事先了解过的相关知识、信息,想必对方也会更加热诚地帮助你。 和初次见面的人打开话题 为了让谈话的内容更加充实,可以提前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这样能更好地领会对方的想法。通过有质量、有深度的提问,也能够使双方的谈话热情变得高涨。 如果对方出版过书籍,也最好事先阅读。读过这些书后,再与对方交流,对方会感到心情愉悦,从而说出更有意思的话题。 由此可见,读书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 读书的优点②开阔视野、提升实力 人们常说读书可以开拓视野,然而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人或许并不多。 读过书,就能够明白读书并不只是单纯地积累知识,而是要从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考量、理解知识。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能够做到从大局出发,理智地看待事物。 但是说起来容易,实际能够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视野狭窄与视野开阔的人在工作中,即便是面对同一事物、接触相同信息,在把握问题点的方法以及选择对策的种类上也会有决定性的不同。 比如视野开阔的人在阅读亚马逊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举措,以及机器人参与仓库管理等相关报道时,就可以想象杰夫·贝佐斯的野心。亚马逊以网络图书销售而著名,但其目标 是构建超越这一范围的行业整体的基础设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亚马逊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关事业。 而视野狭窄的人则无法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只能想到“亚马逊的业务还真不少啊。参与图书销售之外的领域,到底想做什么?难不成还得意忘形,想要扩大规模?”他们无法理解网络图书销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这几者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其中的重要含义。 也就是说,理解事物的视角发生偏差,就无法把握发生事态的本质,随后采取的对策也大不相同。 工作也是如此。 在我看到的案例中,视野开阔的人在听到总经理和部门领导的方针时,能够从公司的整体经营策略出发来思考自己的工作,然后采取行动。由于他们的想法具有前瞻性,所以他们采取的对策也是最有效的。 而另一方面,视野狭窄的人却只顾眼前利益,不管上级的指示多么高瞻远瞩,他们都只能在自己的狭隘的思考范围内理解事物、分析事物。一言以蔽之,这些人只能看到毫无关联的“点”,却无法思考出连贯且完整的策略和行动。因此,他们的行动毫无计划,在新环境中也只会不知所措。而这样的人也会竭力避免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因为他们很难调整自己的工作。 视野的开阔程度对于商务人士的升职和活跃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那些即便再繁忙也会读书、不断开阔视野的人,才能变成优秀的人。 读书的优点③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 阅读洞察力敏锐的作家所写的书,不仅会触及其丰富的知识,还会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读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当一个人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不管如何小心谨慎,往往还是容易过于相信自己的实力。因为不断受到周围人和客户的吹捧,所以十分容易将公司和职位的影响力误认为是自己的实力。 不管怎样谨慎,如果整天被人夸赞,提出的意见也都被采纳,上门咨询的人络绎不绝时,就会骄傲自大。站在能够主宰客户销售额的立场上,态度也自然会变得傲慢。 通过阅读接触到高深的智慧时,就会彻底明白自己只是单方面的骄傲自大。特别是在35 ~ 40岁这个阶段成为“成功人士”后,更是很少有人会提醒你这一点,所以持有这方面的意识十分重要。有时即使有人提醒自己也不会有所察觉,这就全看自己的心境了。 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时刻都要成长。如果成为了“优秀人士”,那么还要成为“顶尖人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通过读书,不断接触高深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认为自己已经年过四十或年过五十,已经无法再成长了,头脑也大不如从前灵活了,这只是在单纯地逃避现实。其实,没有什么事是能够逃避的,一定要接触高深的智慧,拿出 干劲。 读书的优点④培养领导才能 作为人类,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会非常出色,不仅能够发挥领导才能,还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所以经常会有人向其征询意见。 不论工作还是读书,我都十分重视“同理心”,理由就在于此。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章节详细地介绍。 能够理解他人情绪、体谅他人的人,绝不会贸然做出盲目的判断,首先会努力去理解现场和对方的情况。 这样,他们会很快找到做不到的原因、哪个部分出现了问题以及如何发现解决对策。如果属下和当事人得知有人能够理解自己,便可以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有“同 理心”,那么只听一次,就能够理解微妙的语感,也能够想象当事人的心境。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从而能把握事情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用最好的方法去推动事情发展。 但遗憾的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始终是少数。大多数人即便无比清楚自己的痛苦,也不会去尝试理解他人的痛苦。 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痛苦的人在工作中总会遇到麻烦。 更有甚者,上司或同事已经提醒他要注意这一点,但那个人却觉得“在说些什么呀,都是因为在说这种不争气的话工作才不顺利的”,从而变得带有攻击性。更何况这样的人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导致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会变得日渐冷淡。 如果组织中有相对健全的自净作用,这样的人迟早会露出马脚,被调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或者迟迟无法升职。 可以通过读书来了解他人的心情 任何作家都会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也会有形成这种思考方式的原因。在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读书,就能够感受到作家心境的变化。 特别是在阅读小说、传记或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 比如,《告别错误百出的相亲活动》(仁科友里)这本书主要是面向那些相亲不顺利的女性群体,帮其分析相亲失败的原因。虽然书名看起来十分简单,但这本书深刻剖析了男性心理,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采取的行动是否妥当,因此有助于理解对方的想法。 除相亲活动外,也有很多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读企业结构、人际关系的书。如果能够坚持阅读这样的书,或许不知从何时开始,你就会逐渐变得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能够想象对方当下的心情。 小说也同样如此,如果读过一本以上司视角写出的小说,那么作为一名下属,你就会明白上司的处境。读一本不同时代的人所写的书,也能够明白那个时代的人的想法。 常言道,“读书可以培养情操”,指的便是这一点。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逐渐了解他人的情绪、痛苦的种类、情绪波动、坚强程度、痛苦程度等。一旦掌握了线索并且持有问题意识,便能够迅速地深入理解。 感受他人的情绪和痛苦是怎样一回事,从中能够感受到什么,这或许就是在孕育不成熟且一直压抑的“感知神经”吧。 逐渐地,我们会发现周围的景色开始与之前不同,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因为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所以周围人的反应也会发生改变,这就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读书的优点⑤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书可以激发想象力,让想法变得更加丰富。除此之外,读书还能够让人看到在自己十分熟悉并深信不疑的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根本无从想象的世界。 以当今威胁世界的恐怖主义为例。如果你阅读一本有关“伊斯兰国”的书,就会了解到很多关于伊斯兰的知识。另外,还会将各类知识组建起来。比如,“到底为什个地区会发生恐怖袭击”“伊斯兰教是什么宗教”“佛教和基督教又会怎样”,等等。自己的问题意识也会逐渐扩大,从而刺激想象力,思维也会变得更加自由。不用经过特殊的努力就能够对各种事物展开自己的思考。 进一步调查这些想法,那么对于这个主题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意见和想法是无法从零开始建立起来的,书籍能够给我们带来拥有思考能力的契机。 像这样,能够从各种角度寻找答案的做法在工作中十分重要,并且还会让我们的个人生活更加充实。 在成功人士中,偶尔也会有工作狂这种类型的人,他们认为丰富的想象力和想法简直无聊透顶。平时的工作就已经十分繁忙,只要能够保证完成工作就足够了。确实,只要做好被安排的工作就足够了,应付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也完全不需要发挥想象力。真正的成功人士大多头脑非常灵活,应对能力极强,在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虽然每个人的目标都会有所不同,但以“成为优秀的人”为目标的话,丰富的想象力不可或缺。 相反,有些人没有什么威望,只能得到“工作确实做得还不错,但是当领导还不够格”这样的评价。 我自己在读书时,会时刻注意要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想法。虽然我经常阅读不同题材的书,但还是想要把能够激发自己想象力的书全部读完,因为我十分害怕自己的思维僵硬,想法枯竭。 读书的优点⑥制定抢先未来的对策 读书能够让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推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阅读很多故事,自然就可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脑海中有各种各样的案例,便可以随时用来演练。 若是想模拟工作上的场景,可以阅读企业相关的书籍。松下、索尼、优衣库、苹果、Facebook 等公司是如何创立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 解决的。了解创业者的烦恼,看到他们反复试错并突破难关,就会想象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引领整个公司。不断思考这些问题,就会学到很多的东西。 洞察力与推理能力主要分为两大要素。 首先,是从过去的发展轨迹中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处理问题时不受表面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采取的对策也会十分精准,快速并切实地解决问题。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认为电脑应该是一款面向大众的产品,所以采取了和 IBM PC 截然不同的销售策略。然而,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苹果公司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加上乔布斯本人的个性也十分独特,这曾致使他被迫离开苹果公司。随后他重返苹果公司,推出了 iPod、iPhone 等产品,展开了强势的进攻。 史蒂夫·乔布斯是如何思考,如何做出判断,如何做出选择的?他做出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的?将这些问题与电脑、手机的发展进程进行对照并分析,就可以培养洞察力与推理能力。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锻炼这些能力。 第二,不仅要关注事件过去的发展历程,还要具备能够推测“接下来会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发展趋势的能力。 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没有任何把握。但是,如果我们具备了洞察力和推理能力,便可以看到其他人完全无法注意到的东西。因为不是毫无计划或是一时兴起的空想,所以能够设想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视和报纸会一直存在吗?今后是否会发生变化?以爱彼迎为代表的民宿的发展会给日本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具备优于他人的思考能力,就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因此,擅长预测未来 — 如我在阅读大前研一先生等人的著作时就会思考“为什么他会这样想” — 就可以一边追寻作家的思路一边读下去,从而完全掌握他的思考方式,同时自己也会就此话题进行思考。 读书的优点⑦激发干劲 大家在读书时是否有过感动到落泪的经历? 我在看书时经常会落泪。有时为主人公的故事而感动,有时为作家细腻的笔触、书中描绘的情节而感动。可以说,我是为了寻找感动而在阅读各类书籍。我会落泪并不是因为内容太过悲伤,而是被书中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感动,我经常觉得“这十分了不起”,便泪眼朦胧。 一旦感动,就会激发出十足的干劲。虽然这很不可思议,但是人就是这样的生物。被感动之后,自己也会变得积极向上。 我并不是那种从不懈怠、充满热情的实干类型的人,但是,我一直努力维持自己的工作热情。读书,就是最重要的维持热情的手段之一。 对我来说,能够激发干劲的书是能够让我获得新发现的书。 据说,在产生求知欲时人类大脑的结构会使得人们充满干劲。因此,即便只是阅读觉得有意思的书,也是一种可以让自己充满干劲、积极向上的方法。 对于苦恼于自己无法拿出干劲的人,有热情但无法立刻付诸行动的人,我极力推荐你们把读书作为激发干劲的手段。可能每个人的阅读喜好会有不同,但读书确实能够简单、有效 地激发出你的干劲。 我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那个人总是充满干劲。”即便是这样的人,也需要经常做一些事来维持自己的干劲。 所以,一个人的干劲并不是不可控的,而是完全可以靠自己来提升。 ◎麦肯锡精英的超高效阅读法则,为繁忙人士打造的“主动读书”法。确保每天的读书时间、迅速找到应该阅读的书,养成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在信息爆炸时代,让你一年的阅读量增加一倍。 ◎读过书后运用一张纸、一支笔的A4纸笔记法在1分钟内归纳书中要点。定期回顾笔记,牢牢掌握每一本书的精髓。 ◎建立读书档案,在记录阅读收获的同时制定今后的行动计划,让读书成为行动的契机,切实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