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故事

疼痛的故事
作者: 乔安娜·伯克 著
出版社: 上海光启书局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8.40
折扣购买: 疼痛的故事
ISBN: 9787545219883

作者简介

作者:乔安娜·伯克(Joanna Bourke),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战争史、军事医疗史、情感史等。专著有《伤痕累累的世界:军事暴力和战争游戏如何侵袭我们的生活》《爱上动物》等十五本,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中文、俄文、西班牙文、加泰罗尼亚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捷克文、土耳其文和希腊文,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History Prize)、弗兰克尔奖(The Fraenkel Prize)等多种重要奖项及头衔。 译者:王宸,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任职于博物馆。专业方向为环境史、医疗社会史,热爱各种边缘人、边缘事的历史。参与翻译《俄罗斯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企鹅欧洲史6:追逐荣耀》《现代医学小史》《致命敌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巴黎陷落:围城与公社1870-1871》《百年战争2:烈火的审判》等。

内容简介

第二章 疼痛为何难以言说? …… 司空见惯的隐喻 疼痛中的人会向目击者伸出手,试图表达自己的煎熬。他们运用了哪些形象化语言?这些语言又告诉我们,人们赋予自身痛楚怎样的含义? 展示这些主要隐喻之前,必须指出,具体化事件(包括关于疼痛的那些)例行公事地考验着常规语言的极限。它们常常通过发明和实验,以古怪的方式出现。谁会想到,头疼就像“一碗‘Screaming Yellow Zonkers’在我额头后面拼命蹦跶”?—然而有名患者就是这样描述的。她显然很熟悉这种20世纪60年代的小零食,是用爆米花做的,裹上了金黄色的糖浆。20世纪70年代,有名截瘫患者声称,感觉就像“一窝蛇在屁股里扭动”。还有名患者将疼痛描述成“就像女王陛下税务稽查员的要求”。一名有幻臂痛的女子则说,感觉就像“香槟气泡和水泡”。而一名为慢性背痛所苦的男子表示:“我的背太疼了,感觉自己后背曲线上压着一个大西柚。” 在诗歌和文学当中,这类富有想象力的表达疼痛方式最常见。以《神经痛》这首诗为例,疼痛的下巴被塑造成钢琴,“有些恶魔抓住了它/在上面演奏扣人心弦的乐章”。它将他脸上的每一根神经都变成了“被打红、蠕动、跳里尔舞(一种轻快的苏格兰或爱尔兰舞蹈)的毒蛇”,这是“残忍的酷刑”。亨利·索尔·佐林斯基的诗《疼痛》也用音乐来类比疼痛。…… 重要程度排第二的隐喻——疼痛是某种撕裂、粉碎、扯破身体的东西——同这个隐喻相关联:疼痛是自在之物(存在于体内外都有可能)。在这第二种概念化当中,提及疼痛时用的是类比:它是伤人的刀、咬人的狗、燃烧的火焰。根据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研究,医疗诊所里,接近60%患者用暴力隐喻来描述他们的疼痛。考虑到创伤和疾病往往是由身体完整性的破裂引起的,这不足为奇。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指认出一种具体的暴力行为主体。这往往是动物—像尼采的狗。1875年,一名患者说,胃癌的感觉就像“雪貂上蹿下跳”。1945年,《匹兹堡信使报》上的一篇文章里,作者这样描述阑尾炎的剧痛:感觉就像“我和体内的四只野猫‘激战一场’”。 没这么严重的疼痛包括类似刀割的那些,神经痛就被描述成“像一把加热的刀……刺透或者旋进血肉”,或者如同“炽热的钳子……将血肉自骨头上扯开、拧下”。19世纪50年代,一名患有乳腺癌的女性抱怨道:“似乎每喘一口气,就有刀子将我扎个透心凉……似乎有个非常沉重的东西压在我胸口。”1862年8月29日的第二次奔牛溪战役中,有名士兵吃了枪子儿,用他的话来说,这就像“粗糙的铁棒在指关节之间来来回回地戳”,同时“红热的铁块”灼烧他的手掌,手指上的皮肤给“刮掉”了。1888年,一名非裔美国人说,疟疾是“大脑底部最暴烈、迅疾的疼痛,如同壮汉拿根钢丝一捅,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跟“用烧红的打蛋器搅拌”和“烧红的匕首刺入我全身”差不多。还有个患者是这样描述他心脏病发作的:那是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就像刀子插进我胸膛,往上一直划到喉咙”。…… 疼痛体验越复杂,患者所使用的隐喻就越精微,指认出的行为主体也越有可能不止一种。因此,腹部的剧烈疼痛不光被描述成“灼烧”,还有“扯裂和啮咬”。安妮·桑德斯女士“几乎一直为恼人的刺痛所苦”。19世纪70年代,伦敦医院收治的一名裁缝主诉“双肺下部有啮咬痛和闪痛”。19世纪90年代,对神经痛的描述是“刺痛、拧痛、灼痛”;一名患有腹部肿瘤的女性将它描述成“刺痛、割痛、闪痛”;而格拉斯哥癌症医院里的患者说,他们的疼痛是“剧烈的刺痛……割痛……啮咬……尖利……下坠……闪痛”。 再一次,我们发现,人们所用的隐喻是高度性别化的:痛苦越“男性化”,特定的武器就越强大…… 第三常见的隐喻提到了它的温度。疼痛是热量:它是火焰或太阳;它烧焦、煮沸、燃尽。1884年,贝尔维迪尔发热医院收治的小男孩说,肚子里疼得“像烧烤”。疼痛是个移动的子宫,“不管她走到哪里,都像火一样”。如同闪电,它骤然来袭,让血肉焦枯。牙医在没有任何麻醉止痛剂的情况下给一名年轻墨西哥移民治疗,让他的牙齿“冒烟”(他父亲却只是咆哮道,“爷们点儿,该死的”)。1937年,K女士将她的风湿病描述成“炽烈的岩浆”,或者“就像热铅倾泻进她的手掌”。1960年,一名终末期患者也提到了灼热的疼痛,他哀叹道,自己“因疼痛而不得安宁,就像坐在滚烫的炉子上”。 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讲述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积极心理学、保健品与镇痛药物的时代,疼痛被看作虚弱的象征,需要被掩盖和克服,本书让我们重识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义。 ? 颠覆我们对疼痛的惯常认知,疼痛不只是生理现象,也是社会事件,是在社会环境中被感受、见证和塑造的。为疼痛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框架。 ? 疼痛不是公平分配的,哪些人能获得同情与止痛药,哪些人却只能默默忍耐?疼痛是否由经济剥夺和基本生存条件的匮乏造成?疼痛之间是否存在等级?疼痛与性别、种族、阶级都密不可分,权力政治将它渗透了一遍又一遍。 ? 跨越医疗、伦理、法律、社会政治、性别、哲学等诸多领域,了解疼痛的历史让我们反思如何在痛苦中自处、如何应对他人的痛苦,也为政策制定与医疗照护提供参考。 ? “光启情感史”系列新作,由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主编,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丛亚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等鼎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