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鲤(不上班的理想生活)
ISBN: 9787530214534
“谁会喜欢自己的工作?”《老友记》里面的钱 德勒愤慨地说。 其他几个人,瑞秋、莫妮卡、菲比、乔伊、罗斯 纷纷惊呆了。“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啊。”“** 看不到恐龙我就活不下去。”古生物学家罗斯说。 这大概就是《老友记》让人感到快乐的原因之一 :里面百分之九十的人竟然都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即使不是*可怕的,至少也是*普遍的:工作是 让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同时也是让我们不自由的原因 。打卡机是世界上*惨*人寰的发明。同事中只有百 分之一是可爱的。领导就不用谈了。说到工作内容, 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内容都是重复而且没有意义的,剩 下的百分之二十即使有意义也跟你无关。 每次我提到自己在上班,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 “你怎么还在上班?”“你不应该在家自由写作吗? ” 毕业那年我就不想找工作,结果阴差阳错进了报 社之后,反而乖乖在一栋大楼里面待了七年之久,之 后换了一栋楼,一待又是三四年。 当然想过辞职:朋友们在上海聚会的时候,我因 为要上班而不能去:One全国巡回签售的时候,一群 人快快乐乐东奔西走,我也因为工作的事情不能去; 想去一个灯塔工作十天,当然也去不了……工作本身 当然也有让人不开心的地方,但*重要是时间被限制 了。 摆脱工作是很多人尤其是文艺青年的**目标, 他们都倾向于认为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时间与 才华的双重浪费……保罗·奥斯特在《穷途,墨路》 里面说自己“从未想过要过双重生活”,也就是说从 来没有想过要上班。为此他不得不过了一段相当窘迫 的*子,他在很多小说里面写到这样一类逐渐脱离社 会,甚至吃不上饭的年轻人。村上春树的方式不太一 样,他虽然也早早打定主意不上班,但却开了一个酒 吧。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像个嬉皮士,而后者仅 仅像个另辟蹊径的中产阶级。*后,两个人殊途同归 :当自己的创作目标缓慢达成之后,一门心思投入其 中简直是必然的。 而我至今都没有辞职的原因,说起来只有一个: 就是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不自信。虽然经济问题也在考 虑范畴,但并没有完**全地相信自己有文学创作的 核心能力,是至今都没有辞职的关键。 我有一个QQ群,里面是几个写字的女生:三个写 专栏为生、一个编剧、一个编辑,还有我。这里面, 前四个都是自由职业,编辑也整天喊着要辞职,只有 我专心致志地上着班。其中有厉害的专栏作家,江湖 传言“每个月能写三十篇”,她惊叫:“好像是差不 多,但为什么我还没有发财?”……仔细一想:这样 岂不是又再次落入了“计件工作”的陷阱?我不太会 写专栏,只想写小说,但写小说的能力也不是很强。 这种自我认知,把我牢牢按在了上班这件事情上。不 知道是不是同样的原因,好几个写作的朋友,辞职了 大半年,又继续出门找工作了。李海鹏辞职一年在家 写完了《晚来寂静》这本小说,褒贬不一,又回去当 杂志主编。不过画漫画的好些朋友倒是一直不工作, 好像画漫画这件事本身的开心程度,足够抵抗其他了 。 说起来,我倒觉得大概作家是*不适合自由职业 的。我总是在想:即使我不做现在的工作,也不会成 为自由职业者,反而会去做*加体力型的工作,说不 定回家种田。目前对于写作的理解,无法再像以前一 样轻松随意,无法再想象它是一个光鲜自由愉快的行 当,反而觉得它对人的压榨与折磨,必须要通过不停 地磨练肉体来承*。 每天早晨上班,这件事对我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 义:它将我从*上喊起来,推我出门。事实上,我几 乎每本书都是在单位的破电脑上写出来的。在报社的 时候,我会趁着晚上等记者交稿的间隙写。一旦回到 家,即使对着那台特意买来的苹果笔记本,我倒一个 字也写不出来了。 “不上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选择:意味着你 有足够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真正愿意从事的工作。同时 这又意味着你必须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意味着你的 时间被“真正的工作”所填满。 P24-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