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精)

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精)
作者: 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责编:孙志文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精)
ISBN: 978755962363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导读: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这本书篇幅很短,英文版原著仅有两万 七干余字,翻译成中文也只有四万多字。 故事的主要情节也很简单,全篇围绕着一个老年古巴 渔夫——圣地亚哥,他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海岸很遥 远的湾流中搏斗,以及由此展开的故事。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这部小说成为 世界文坛上的经典名著,被评为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海明威因此而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塑造的“硬汉”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从这位“硬 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 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仍然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也许 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 如何成为—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故事发生在墨西哥海湾,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孤独 的老人,虽然年纪渐大,但他依然每天摇着一艘小船在海 湾里捕鱼,过着清贫却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的生活里还有一位小男孩—一马诺林,他从5岁起就 跟着圣地亚哥在海上学习捕鱼。 故事一开始就弥漫着悲观的色彩。圣地亚哥已经整整 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前40天,小男孩马诺林始终陪伴 着他,后来,马诺林的父亲就把他叫回去,安排他到别的 船上去了。 书中有很多老人与男孩马诺林的对话,也没有什么精 彩的地方。既没有众多的人物、曲折的情节、文采飞扬的 语言,也没有离奇、惊险的体验。 但经典之所以经典,或许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 是谁读了这本书,都会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自己生活的 片段。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独特的 创作手法。 海明威曾经这样谈论对人物的描写: “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人物不是角色,角 色是模仿。如果作家把人物写活了,即使书里没有大角色 ,他的书作为一个整体也有可能留传下来;作为一个统一 体,作为一部小说,有可能留传下来。” 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海明成第一次把 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 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如果一个作 家省略的是他所不了解的东西,那只会给他的作品留下空 白。” 展露在海面上的仅仅是其一角,但却给人留下了广阔 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海明威写作上的“冰山理论”。 虽说海明威行文风格惜墨如金、异常简洁,但他从不 吝啬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他是在“刻画人物”,这也是他 所说的留在水面上的那八分之一冰山。这一点我们从对圣 地亚哥外貌的描绘上,就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了。 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圣地亚哥脖颈后几道深深的沟壑 、两腮的褐色斑块,他那双因为长年拉网而被勒出疤痕的 双手,他那双像海水一样蔚蓝的、透露出年轻气息的眼睛 …… 诸如此类对老人样貌的描写,加上他和小男孩对话时 的语言、语气,都是海明威手中的刀,在一丝丝地刻画出 圣地亚哥这个人物。 海明威曾说过,在这部作品里,他想要写的是“一个 真正的老人、—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 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 为此,他采用了自然纪录片式的情节递进与叙事手法 ,弱化村庄和人群的模样,聚焦出海和捕鱼的过程,并不 惜笔墨、极为详细地描绘了一名渔夫是怎样在海上捕鱼, 又是怎样看待他们赖以生存的大海的。 在这些文字里,人和自然开始有了交流和沟通,互相 牵制,又因此而呈现出和谐的状态。海明威对自然有关注 、有热爱、有赞美,但也有征服。只是圣地亚哥对自然的 征服,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出发的。 让我们回到故事中来。 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老人,今天已经是第85天了,在 空手而归那么多天后,老人终于钓到了鱼。通过鱼儿所处 的深度和当时的月份,老人知道这肯定是条大鱼。 但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大鱼自顾自地慢慢游开,老 人一丁点儿都拽不动它。老人钓到大鱼时是中午时分,但 直到夜里,他仍然没有看到对手的模样和大小。 第二天天刚微亮时,老人摸黑干活。大鱼却突然顿了 一下,巨大的拉力扯得他脸朝下摔在船板上,眼眶一下子 被划了一个口子,鲜—叫顿着面颊流下来。 “它能撑多久我就能撑多久。”老人这么告诉自己。 在这里,海明威使用了一种叫作“内心世界外化”的 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外部表现,以 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