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他乡甘露(凤凰枝文丛)
ISBN: 9787550640979
沈卫荣,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专业委员会特聘专 家。出版有《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大元史与新清史》等专著。
中国藏学的前世今生 澎湃记者(张明扬,下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藏学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成了一门显学。但有一种说法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藏学这个概念似乎起源于西方,西方一开始是如何对藏学产生兴趣的? 沈卫荣:前几天刚读到一则微博,大意是说今天如果你说话、写文章想要有点别样的格调的话,你不妨谈谈藏学。看来藏学在当下人们心目中确实有点特别。与突厥学、西夏学、蒙古学、满学等等传统东方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藏学显然很热,这种现象应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现在,每三四年开一次的国际藏学会动辄有四五百人参加,但这竟然还满足不了大家的热情。 近年又冒出一个国际性的青年藏学家大会,也是三四年开一次,同样有好几百人参加,非常热闹。即便如此,要说藏学已是一门显学了,这恐怕还是有点言过其实。因为它在任何国家的大学或者研究机构中都还是一门相对边缘的学科。眼下的藏学热明显与世界性的“西藏热”有关,它对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西藏研究的繁荣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藏学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概念,这当然指的是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藏学,其实汉学又何尝不是呢?西方尊称匈牙利学者乔玛(Alexander Csoma de K.r.s,1784~1842)为国际藏学研究之父。乔玛来东方的本意是要寻找马扎尔人的故乡,是要寻找今天匈牙利人的根,最终他却获得了英国方面的资助,开始在拉达克学习藏语文,编写出第一部英文藏文文法书和第一部藏英字典,催生了现代藏学。 被尊称为中国藏学之父的是于道泉先生(1901~1992),他早年在北京追随爱沙尼亚男爵、印度学家钢和泰先生(Baron Alexander von Staёl-Holstein,1877~1937)学习梵文和藏文,其后远赴法、德、英等国留学、工作,曾追随法国第一位藏学教授巴考(Jacques Bacot,1877~1965)等人深造,新中国成立前夕归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开设藏语文教学课程,培养出了王尧先生(1928~2015)等一批弟子,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藏学研究。如果这两位藏学之父的说法还算靠谱的话,那么,中国的藏学研究在时间上比西方的藏学研究起步要晚,而且在学术传统上也应当与西方藏学一脉相承。 了解西藏和藏传佛教的入门之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