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原售价: 59.9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ISBN: 9787547742181
林欣浩,国内出色的文史哲类知识普及作家,他相信一切外表高深的知识都要遵守简单的逻辑,用浅白的话可以讲清楚复杂的道理。
(选段一) 瑞典女王要求笛卡尔每周用三天早晨的时间从5点开始就给她上课。您可以打开世界地图看看,瑞典那地方可比咱们东北靠北多了,跟西伯利亚一个纬度。按笛卡尔的话说,“在这个国家里,人的血也要像河水一样冻成冰”。而且笛卡尔到瑞典的时候还是冬天,然后去上课的时候他还要穿过“斯德哥尔摩最萧瑟、最多风的广场”,而且这个女王在他上课时还喜欢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 笛卡尔从小就喜欢赖床,结果现在隔三岔五地就要早晨5点前起来到雪地里吹凉风,没待几个月就得了感冒,后来转成了肺炎,治疗无效就去世了。 这位瑞典女王在历史上很有名,是个颇为传奇的女中豪杰。她邀请笛卡尔本是为了求学,她没想到,她和哲学史最大的联系却是害死了哲学大师。 (选段二) 年轻的阿拉伯帝国敞开大门吸收一切知识来壮大自己。而对面的基督教世界却已经积累了数百年的自大和傲慢。它正在开动宗教裁判所加紧屠戮异端分子,又把一批接一批的十字军派到前线对付穆斯林,试图用军事手段证明基督教教义的正确性。 但他们没成功。 九次十字军东征只有第一次算是攻其不备,取得了胜利,后面的八次全部失败。还有一次最奇特,十字军根本没有去打阿拉伯人,而是把东罗马帝国给抢了。要知道,十字军东征名义上的原因,是东罗马帝国扛不住阿拉伯人了,向西边的基督教兄弟求援。谁想基督教兄弟比异教徒还凶狠,东罗马帝国这个惨啊。 趁着中亚大打宗教战争的当儿,希腊哲学抓了个空,跑到西班牙去了。 这就奇怪了,先前希腊哲学一直都在欧洲的东面折腾呢,怎么这一跑,直接跳到欧洲的最西面去了? 这是因为,虽然阿拉伯帝国没能突破东罗马帝国的防御,但是却占领了北非。也就是说,阿拉伯帝国从地中海南部,借着北非一路绕到了欧洲的西边,占领了欧洲西端的西班牙。在地图上,就好像占领了欧洲的两头一样。 (选段三) 康德的哲学世界可以描绘成这么一幅图画: 画里有一块石头,石头旁边站着一个人,这个人戴着一副眼镜,正在看这块石头。这块石头就是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自体”。这个人,是我们自己。我们戴着的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我们通过眼镜所看到的画面,就是“表象”世界。 现在的问题是:这副眼镜是从哪儿来的? 康德认为,这副眼镜来自人的“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问题是,这东西是脱离“物自体”凭空蹦出来的吗? 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吗?那我们人类哪儿来的这种能力呢?我们是高于“物自体”的神仙吗?不对啊,按照康德的理论,我们人类的本质不也是“物自体”吗?那这副眼镜,不也应该来自“物自体”吗? 换句话说,这幅画里的石头、人和眼镜应该是一个东西,但是康德把它们给割裂开了。 于是,黑格尔掏出一支水彩笔,在这幅画上做了一点点修改:他在这块石头、眼镜和人的上面,都涂上了一层蓝色。然后黑格尔说:世界的本质不是那块石头,而是这一片蓝色。这石头、这副眼镜和这个人,全都是世界本质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的本质,黑格尔给起了个名字,叫作“绝对精神”。 (选段四) 什么叫“迷信”呢?不经思考的相信,不允许别人质疑,就 叫“迷信”。假如一个人在没学过哲学史的情况下,认为科学代 表了终极真理(在哲学中叫作唯科学主义),不承认科学的局限性,认为不能证伪的观点就是错的(我认为,不能证伪的命题仅仅是不可知的),那么这的确可以称作“迷信”。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承认科学局限性的前提下,仍旧相信科学的结论,那就不应该叫迷信。在这点上,我认为科学和宗教、巫术不是对等的,科学比宗教和巫术更“不迷信”一些。 关键不仅在于科学理论可以证伪,还在于它的检验是开放的。 科学理论的语言基于严谨的逻辑,任何人只要花一点儿时间学习都能读得懂(相反,一些学派会说他们的理论不遵守逻辑思维,需要自己领悟,不同意就是没领悟到真理),科学没有权威(有的宗教教义只有神职人员才有权解释,教众不允许有不同的说法),任何人只要有技术条件,都可以去证伪、推翻最权威科学家的理论(有些宗教拒绝教外人士参与讨论,而科学不会歧视人的身份,只要你拿出证据来就行)。因为这些原因,科学虽然有局限性,但比其他不允许质疑的理论,要更“不迷信”。 ◆一部严谨却不严肃的哲学史 ◆明明在围观哲学家们的隐私八卦,一不小心掌握了西方哲学的思想精华! ◆用穷凶极恶的吐槽和喜闻乐见的段子中,读懂神烦的苏格拉底、宅男康德、疯子尼采、高富帅维特根斯坦…… ◆轰动豆瓣的奇葩之书,豆瓣评分8.6(2.2万人),更新内文,全新修订,2022年重新问市!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世界会不会是假的?我是不是活在别人的梦中? ◆翻开本书,了解哲学家们穷其一生苦思的问题及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