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ISBN: 9787540743086
如果您稍微留心一点,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书店里,家庭教育图书专柜前,在专心挑选书籍的大多是母亲;家庭教 育报告会场上,在专心听报告的,也大多是母亲;学校家长会上,围着老师 询问孩子学习状况的,也多为母亲;学校门口,放学的时候在那里等候接孩 子的,也是母亲的身影居多,放学接孩子回家几乎成了妈妈们的“专利”… … 在我十几年作过的近千场家庭教育报告中,现场听众的男女比例大都是 2:8;而在家教咨询中,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几乎可以数得过来,绝大多数 是母亲打来的电话,或充满迷惑或满是焦虑地谈及孩子的各种问题。仿佛只 有母亲关心对孩子的教育。 一位担任班主任多年的老师对我说,她组织的家长会,每次来的家长中 ,妈妈总是比爸爸多得多,在她眼里,家长会称为母亲会更贴切些。 家访的时候,她也很少能和学生的父亲交流,大多时候是母亲接待,和 她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时候她接连几年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家长会 开了无数次,家访也有多次,但很多学生的父亲始终没有露面。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儿童心声”的课题,调查表明 ,孩子们在被问及“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选择父亲的只有7%,而 选择母亲的比例高达61%。 而类似的问题:“如果有了心事,你愿意向谁倾诉?”在辽宁省鞍山市 200名中学生中进行提问,58%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心事最先告诉好朋友,18 .9%的学生选择告诉母亲,而只有4%的学生选择向父亲倾诉。 同样是在鞍山,也有人向幼儿园家长发放了一份问卷调查:“对孩子教 育负主要责任的家长是谁?”其中一含有41名孩子的班级抽查显示:选“爸 爸负责任”的有6个,选“祖辈”的有5个,1个选“其他”,其余都选“妈 妈负主要责任”。 2006年2月13日,鞍山市首个家长俱乐部成立。50个受邀家长代表参加 当日活动,但其中只有9个爸爸参加,而且他们在现场表现很拘谨,很少说 话,大部分时间是那些妈妈在提问。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统计,在各类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接待或家庭 教育讲座中,爸爸参加活动的最多不超过家长人数的三成。 父亲干啥去了?莫不是只在家里管教孩子,出席各种活动则交给了母亲 ? “他爸爸根本不管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我在操心孩子的事情。”这是一 个13岁孩子的母亲对我说的话,而这代表了绝大多数家庭的状况。也就是说 ,爸爸们在家里也是很少把精力放在孩子身E的。 一个读初三的男孩子告诉我,他爸爸工作很忙,多年来总是他睡着了爸 爸才回家,而早晨他去上学的时候,爸爸还没有起床。就是周末,他也很少 见到爸爸在家里。 所以,从上学那天起,学习上的事情需要家长的时候,他都是找妈妈。 其他事情,也都是跟妈妈说。男孩子说到最后,对我发了一句感慨:“你说 ,我要个爸爸有什么用?就跟没有一样!” 爸爸不管孩子,在中国,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爸爸们为什么这么不“热衷”于对孩子的教育?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 分析。 第一,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一句话说了很多年,那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即便现在女人和男 人一样在外打拼,但是回到家,家里的一切依旧是由女的来打理和主持,包 括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 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管孩子是母亲的事,父亲的主要责任就是 挣钱养家,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给孩子安排好成长中的大事,为 孩子撑起一片天。男人有这样的观点,不会主动去关心孩子;女人有这样的 观点,会阻拦男人来管孩子,催促男人去干“大事”、“正事”。 我为此调查过很多家庭,从男人的角度来看,很多做了爸爸的人就是觉 得养育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事情,所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统统推给了孩子他 妈。 有一次我和一个下了班总不回家的男人聊天,我问他下了班为什么不回 家,他说,家里有个三岁小顽童,淘气到能上房揭瓦,回家嫌闹得慌。我说 ,那你为什么不回家照看他,或者和孩子一起玩?他则很不解地反问:“陪 孩子是老婆的事,怎么能让我一个大男人回家陪孩子玩呢?” “可是,孩子也需要父爱啊。” “我没有不爱他啊,我给他的父爱一点也不少啊!不照看他不陪他玩, 不等于不爱他啊。我有我当父亲的责任啊!” 我还和一个出租车司机有过这样的交流: 那天我打车到一所学校去给学生家长作家教报告,因为时间有些紧张, 我催促司机在安全范围内稍微加快速度。他问我,这么着急赶着做什么去, 我告诉他,去给家长讲家教问题。他很纳闷地看了我一眼:“你是做什么工 作的?给家长讲家教问题?” 我回答:“我是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 没想到,他哈哈大笑起来:“一个大老爷们干点什么不好,研究什么家 庭教育?教育孩子那是老娘们操心的事情。”我很严肃地纠正他的观点,并 诚恳地邀请他有时间去听听我的报告,和我面对面地交流。 他面带不屑地摇摇头:“我没有工夫啊,我要出车挣钱养家啊!” 我曾经和一位先生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发现他对某些教育问题很有见 地,于是鼓励他有时间写一点教育方面的文章,把自己的见解告知更多的父 母。 可这位先生眉头皱了皱说:“唉,我瞎说一气,没有什么意义的。我的 这些见解在家里都没人重视,还能得到别人的重视?”我感到奇怪。他解释 说,在家里,妻子从不让他管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候他想说两句,妻子根 本就不让他开口。 他自嘲地说:“在管教孩子方面,我在我们家纯粹是书架上落灰的书— —摆设。老婆还送我一句更贴切的比喻:河里冒泡——多鱼(余)。”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