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记忆(新疆是个好地方)

巴里坤记忆(新疆是个好地方)
作者: 任瑞湘|总主编:孙春光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4.30
折扣购买: 巴里坤记忆(新疆是个好地方)
ISBN: 978756601594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木犁 巴里坤是个足以让人心怀梦想的地方,对于那些活生 生的过往,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特殊的情结。 比如厚实、笨重的犁铧依旧活跃在我的脑子里,一如 还在黄土地上缓慢而行,父辈们扶着犁铧一步一步蹒跚着 走到田地终点又回过头来重新开始。 那时,村里有个叫狗蛋的小伙,性子急,脾气暴,力 气也大。犁地时总爱跟牛过不去,歇斯底里骂牛不听话。 牛也不示弱,喘着粗气拉上犁铧满地乱跑,好像不服气, 专门跟他作对。他既费力又生气,终究没能把两头牛整服 。其他人也就趁机停下来看热闹、抽烟、喝水,并大声叫 喊:“狗蛋。我要是你,就自己套上拉犁,把牛放了。” 挑衅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狗蛋丢了面子,气急败坏 ,眼睛瞪得跟牛眼一般大.一边骂着脏话一边继续扶犁驯 牛。 狗蛋扶着的犁是木制的,有两根木柄,木犁后端竖起 的弯曲的木柄可作扶手用以掌握方向,前面的一根可拴绳 牵引。犁铧尖原来是木制的.后来安装了用生铁铸的犁铧 。这种犁,有的需用一匹马拉,有的需用两头牛拉。两头 牛拉的就叫“二牛抬杠”。 “二牛抬杠”的历史很悠久。据史料记载,2000多年 以前的西汉就有农具图谱,木犁可疏松土层,为播种打好 基础。那时中国农民制造的木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洞窟中就绘有“二牛抬杠”犁耕 的壁画,唐代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其基本构造就是两头 牛套一张犁,牛脖子上架一根有两个小弯的横木,巴里坤 大河人叫它“档格子”。档格子搭在牛脖子上,中间用结 实的绳子扣紧,叫“阳扣子”。借助“犁栓子”将木制犁 辕挂在“阳扣子”上,人扶着犁头,赶着牛拉犁往前走。 两头牛的头用绳子连起来,一头走在犁沟边上,一头走在 犁沟里面,犁铧正好犁在犁沟上,就这样来来回回把地犁 完。 能把牛使唤顺当,使之乖乖地在犁沟里走,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尤其调教生牛最费劲,没套过犁的牛不听话, 拉着犁铧满地跑,有时真能把人气哭又气笑。哪像现代农 业发展得如此迅猛的当下,一台1654型大马力拖拉机一个 小时就能犁20亩左右,相当于一队牛10天的工作量?大型联 合整地机更厉害,一次就完成平整、打磨、收地保墒全程 。这个铁疙瘩铸就的庞然大物,是开天辟地的祖先们做梦 也不会想到的神物啊。 那年月犁地,费时费力还有很多规矩要遵守,不是想 在哪里开犁就在哪里开犁的。先从条田的低处划开第一道 口子,这样能把地犁平,不然.还得人工上去平整高高低 低的沟沟坎坎。 牛套上犁铧低着头,蹄子深深陷进泥土里,喘着粗气 ,一步一步使劲拉.到田地尽头,扶犁的人要提起犁铧走 几步,重新开始下一个来回。秋收后,春播前,两头牛牵 引着笨重的犁铧,把个平展的土地翻得沟壑纵横。草根暴 露后也成飘零的枯枝。经过太阳暴晒,播种时节,土捏在 手上都是松软的。土发了,日子却没有发起来……沉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