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古人如何修身治世

为政以德:古人如何修身治世
作者: 中华书局月读编辑部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为政以德:古人如何修身治世
ISBN: 9787510476891

作者简介

《月读》创办于2012年,依托中华书局的资源优势,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创办10年来,《月读》的内容深受读者认可,也受到中宣部和中央党校好评和推荐。

内容简介

君子的品德 《管子·小问》 桓公放春①,三月观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隰朋对曰②:“ 夫粟③,内甲以处,中有卷城④,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⑤!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俛,何其君子也⑥!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⑦。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 【注释】 ① 桓公: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放春:春游。 ② 隰(xí)朋:齐国大夫。与管仲、鲍叔牙等人共同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大治。 ③ 粟:小米。后面“自命为粟”的“粟”,取其谐音“肃”,谨慎的意思。 ④ 卷(juàn)城:用围墙围起来的城。 ⑤ 眴(shùn)眴:柔顺的样子。 ⑥ 由由:油油的样子。 兹俛(fǔ):指禾苗的穗成熟后更加俯首向根,比喻君子不忘根本。兹,更;俛,同“俯”。 ⑦ 禾:谐“和”的音。 【译文】 桓公春游,三月在野外观赏。桓公问:“什么东西可以与君子的品德相比呢?”隰朋回答说:“粟粒,它身在甲胄(谷皮)之内,中间有卷城(外壳)维护,外面有尖锐的兵刃(谷芒),但仍不敢自恃强大,谦虚地自称为粟(肃)。这大概可以与君子的品德相比吧?”管仲说:“禾苗,开始生长时,柔嫩和顺多么像个孺子!到它壮大时,庄重的样子多么像个武士!等到成熟时,油油然谦和地俯首向根,多么像个君子!天下有了它就安定,没有它就危险,所以称它为禾(和)。这可以同君子的品德相比了吧。”桓公说:“好!” 【点评】 这段对话是齐桓公和隰朋、管仲讨论君子的品德。隰朋将君子品德比喻成粟,在他眼里粟有着谦虚、谨慎的品格;而管仲将君子的品德比喻成禾苗,在他看来禾苗生长的不同阶段凸显着不同的品质,从柔顺到庄重再到谦逊俯首,而君子正是集这些品质于一身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第一步就是“修德”。如果将一个人的事业比喻成一座高楼大厦,那么他的道德修养就是大厦的根基;若根基不牢固,大厦终将倾覆。“ 做事先做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寇準①为官气度过人 《宋史·寇準传》 初,张咏在成都②,闻準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準出陕③,咏适自成都罢还,準严供帐④,大为具待⑤。咏将去,準送之郊,问曰:“何以教準?”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準莫谕其意⑥,归取其传读之,至“ 不学无术”,笑曰:“ 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 ① 寇準:北宋政治家,景德年间任宰相。 ② 张咏:北宋时期名臣。 ③ 陕:陕州,即今河南三门峡陕县。 ④ 严:敬重。 供帐:设宴。 ⑤ 具:备办。 ⑥ 谕:同“喻”,明白,理解。 【译文】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準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同僚说:“寇準是难得的人才,只可惜他学问知识不够啊。”等到寇準到陕州做官的时候,正赶上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準很恭敬地设宴款待张咏。张咏要走的时候,寇準一直将他送到郊外,并问道:“您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準没有领会他的意思,回去以后便拿出《霍光传》来读,读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笑着说:“ 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点评】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用在寇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寇準以其恢宏的气度,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关于“气度”,《庄子·逍遥游》中讲到一个故事:“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短短两句话,却蕴含着“有容乃大”的道理。在弄堂的低洼处倒一杯水,将一株小草放于水上,它能够像船一样漂浮;但如果将一个杯子放于水上,它就不动了。同样,万吨巨轮能够在大海里航行,是因为相对于大海,巨轮就如同置于低洼中的小草。这一切都取决于容量大小的问题,而“容量大小”指的就是气度。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气度大小,往往代表其素质修养的高低。古往今来,成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有着像大海一样宏大、包容的胸怀和气度。 史料扎实,经得起推敲。 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 思想深刻,非一般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