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76
折扣购买: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ISBN: 9787205086817
镡德山,1943年3月生,毕业于原北京政法学院政法系,编审,中央文献出版社原总编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周恩来手迹选》、《巨人的步伐》、《开国元勋》(画册)、《共和国的象征》等一批重要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著有《开国大典备忘录》、《周恩来与将帅》、《毛泽东与省委书记们》。发表研究文章多篇。
九、从四川调查到庐山会议 1959年初春,调查组来到四川,调查地点是新繁 县(1965年并入新都县,在成都北面)崇义桥大队。 当时,新繁县原是一个公社,崇义桥乡是下属的一个 大队,第二次郑州会议以后,分别改为县和公社。崇 义桥是田家英的外祖家,当时还有他的一个舅母健在 。因为有这层关系,便于了解真实情况,就选中了这 个地方。田家英觉得,“崇义桥”这个名字有点儿封 建味道,便提议改名“大丰公社”。这里的人们为了 纪念田家英,把“大丰”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新繁县是成都平原最富饶的县份之一。1956年春 天,我和田家英“观高潮”那次,也曾来到成都附近 。但这一次所看到的景象大不如以前了,多少给人一 些冷清、零落的感觉。1956年时那茂密的林盘(在每 一个居民点周围长着的竹林),现在只剩下稀稀拉拉 的几根孤竹,而社员还在根据上级指示继续刨竹根开 地种粮;过去像锦绣一样美丽的田园有点荒芜的景象 ;昔日热闹的集市不见了,偶尔遇上一次赶场,上市 的农产品也寥寥无几;社员一群一群地集中在田里, 搞深耕,搬泥巴。每到吃饭的时候,排着长队,一家 一户地到食堂领饭。晚间,偶尔可以看到少数社员家 的烟囱里冒出缕缕青烟,说明那几户社员光景稍好一 些,自己在家煮点吃的,填补一下肚子,大多数社员 则没有粮食在家做饭吃。这些都是我们目睹的实际情 况。但是另一方面,又听说新繁县是亩产千斤县,大 丰公社也是亩产800斤。既然是丰产高产,为什么社 员又这么缺粮呢?这成了一个谜,是一个不管怎么算 账也算不清楚的问题。然而谜底,被善于作调查的田 家英很快揭开了,这就是虚报产量。虚报产量是全国 普遍性的问题,不单是新繁、崇义桥一县一社如此, 可是在四川这是较早揭破这个问题的一个点。 这时,毛泽东正在集中力量继续纠正工作中的错 误,遏制以刮“共产风”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 继续泛滥。继武昌会议之后,他又召开第二次郑州会 议。田家英没有参加第二次郑州会议,但对这次会议 的精神是十分赞成的,特别称道毛泽东关于整顿人民 公社的方针:“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 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由社决定 ;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 分配,承认差别。”田家英深有感触地说:“还是主 席高明,我们在下面调查,搞了老半天,怎么也提不 出这样大的问题。”毛泽东概括的这几句话,并不是 也不可能是要从根本上突破人民公社的体制。但在当 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纠正极左政策,调整人民公社 内部体制(涉及所有制),进一步煞“共产风”,不 能说不是一套积极的高明的政策。 1959年4月初,田家英从四川农村赶到上海参加 中央工作会议和紧接着召开的八届七中全会。人民公 社问题是会议主要议题之一。在毛泽东主持下,由田 家英执笔,起草了《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 这个文件比第二次郑州会议决议又有所前进。毛泽东 对这个文件比较满意。会议结束,田家英又返回四川 农村,在大丰公社贯彻执行《十八个问题》的规定。 不久,毛泽东写给六级干部的信即4月29日党内通信 下达了。田家英阅读之后,欣喜若狂。特别是对合理 密植和要说真话这两条,更是百分之百地拥护。当时 正要插秧,高度密植还是合理密植,两种相反的意见 争论激烈。部分干部(他们是忠实执行上级命令的) 和一些青年农民为一方,主张高度密植,有经验的老 农为一方,主张合理密植,前者占了上风。如田家英 说的,有些人好像着了魔,不根据条件,一个劲儿地 搞高度密植,怎么说也不行。这一回好了,有了毛主 席的指示,有了武器,可以解决问题了。但是,某些 持极左观点的人却截然相反,他们不让向下传达这封 信。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毛泽东亲自下达的意见,居 然可以被人封锁,可见极左思潮所形成的阻力之大。 田家英认定,毛泽东的信符合实际情况,表达了农民 群众的意愿,他毅然突破封锁,立即组织向全公社广 播这封信。这封信在农民和基层干部中引起巨大反响 。大丰公社大部分没有按上级要求的密植程度插秧, 农民有了积极性,很快完成插秧任务。 田家英的魄力和勇气,博得人们的称赞。他的这 一行动,绝非那种畏首畏尾,缺乏胆识,前怕狼后怕 虎的人所能做到的。这一点,倒有点像毛泽东的脾气 。 后来,当调查组离别大丰公社的时候,8月6日那 天,我们特地拜访了新繁县的老县委书记,一方面是 告辞,一方面想听听县里对调查组有什么意见。那位 老书记,年过五十,是南下干部,对党忠心耿耿,全 心全意为人民,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风尘仆仆,到 乡下调查了解情况,帮助下面解决实际问题。他对“ 大跃进”那一套,包括虚报产量、高度密植很有意见 ,但是不敢说。那一天,他把心里话都掏出来了,这 也表示他对田家英和调查组的信任。(P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