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刀锋(精)
ISBN: 9787533946555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出生于法国巴黎。 十岁时,父母已相继去世,遂被送往英国肯特郡,与叔父一起生活。1892年起,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学习医科,同年,发表了首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广受好评,遂弃医从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法国红十字会,后受英国军方指派,在瑞士和俄国开展情报工作。曾多次赴南太平洋和远东地区旅行,许多小说因此颇具异域情调。晚年撰写了许多回忆录和文学批评,至八十五岁时方才搁笔。 主要小说作品: 《人性的枷锁》(1915) 《月亮和六便士》(1919) 《叶之震颤》(1921) 《面纱》(1925) 《刀锋》(1944)
1 我以前动笔写小说时,从未像这回这般焦虑。我 之所以称其为小说,纯粹因为不晓得还能怎么归类, 既没什么故事可说,又非以死亡或婚姻作结。死亡终 结一切,因此常用来结束故事。但以婚姻作结也十分 妥切,凡是通情达理之人,都懂得避免揶揄公认的圆 满结局。一般人仰赖天生直觉,认为既然结了婚,故 事便可画上句点。男女主角经过命运百般捉弄,最后 终成眷属,达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焦点遂转移至下一 代。但我无法给读者这种交代。本书集结了我对一位 男性友人的回忆,我俩数度密切来往,只是每回都相 隔许久,故不清楚他在之间的遭遇。我或许能凭空杜 撰情节,借此填补那些空白,好让故事更加连贯,但 我无意于此,只想就印象所及加以记录。 多年前,我写了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素材 取自法国知名画家高更的生平,我凭着对他粗浅的了 解,动用小说家的特权,虚构不少桥段来描写笔下人 物。在本书中,我并没有这么做。书中没有任何虚构 。为了避免给仍健在的当事人带来困扰,凡是故事中 出现的人物,我都另取姓名,也尽力修改任何可供辨 认的细节。我笔下的主人翁并非名人,可能永远默默 无名;他的生命走到尽头时,或许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犹如掷入河中的石子,不过暂时溅起水面涟漪;故 本书若承蒙读者青睐,只会读到故事本身的趣味。不 过,有鉴于他服膺的生活方式,以及刚强与亲和兼具 的奇特性格,对同袍的影响或将与日俱增,后世的人 也将发觉,这时代曾有一位奇人。届时这位主人翁的 身份想必不言自明,若欲稍微了解他早年的生活,在 书中或许会找到答案。本书固然有其局限,但日后可 能有人想替他作传,兴许不失为实用的参考来源。 我在此也要坦承,书中所有对话并非逐字逐句的 记录。我从未在任何场合做过谈话的笔记,但切身相 关的事倒记得清楚。对话固然是我个人的转述,但我 认为已忠实贴近原意。前文提到书中毫无虚构,我现 在要略加修正。我擅自做主替书中人物所编写的话语 ,皆属我无法亲耳听闻的场合,希罗多德时代以降的 历史学家也用此做法,理由并无二致,都是为了重现 生动与逼真的场景,避免枯燥的平铺直叙。为了让本 书能吸引读者,私以为如此调整并不为过。聪明的读 者应不难发现何处是虚构,能否接受完全取决于个人 。 我之所以备感焦虑还有另一个原因,亦即笔下人 物泰半是美国人。认识他人本属难事,我甚至认为, 除非是自己的国人,否则不可能真正熟识。无论男女 ,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反映出生的地域、是在城市 抑或农村学会走路、儿时常玩的游戏、从老一辈听来 的传说、习惯的饮食、就读的学校、热衷的运动、阅 读的诗篇与信仰的神祇,等等。凡此种种,均造就了 一个人的样貌,光凭道听途说不可能通盘了解,必得 亲身经历,进而融入自我生命。而既然无法真正了解 外国人,充其量只能从旁观察,这类书中人物便不易 获得读者共鸣。即使像亨利·詹姆斯这般观察细腻的 作家,定居英国四十年之久,也未能创造出百分之百 的英国人物。就我而言,我向来只描写自己的同胞, 部分短篇故事则属例外,因为这些故事可容我较笼统 地塑造角色,提供给读者粗略的线索去想象细节。或 许有人会纳闷,若我可以把高更变成英国人,为何不 以同样手法处理本书人物?答案很简单:我办不到, 若是如此,这些人就失真了。我无意假装成美国人来 描写他们,他们都是英国人眼中的美国人。我也未复 制他们的说话特色,因为这就好比美国作家硬要模仿 英国人的口语,结果只会惨不忍睹。俚俗语更是一大 陷阱。亨利·詹姆斯时常在英国故事中使用英式俚语 ,但就是少了英国人的味道,因此不但无法达到他追 求的口语效果,更容易让英国读者感到十分突兀。 2 一九一九年,我前往远东的途中,恰巧来到芝加 哥,准备待上两三周(原因无关乎本书,故无须在此 赘述)。我当时刚出版一本颇为畅销的小说,才抵达 芝加哥就立即接受专访。第二天清晨,电话响起,我 接了起来。 “喂。” “我是艾略特·谭伯顿。” “艾略特?你不是在巴黎吗?” “没啊,我和我姐来芝加哥,想请你今天跟我们 一起吃午餐。” “当然好。” 他随即告诉了我时间地点。 那时,我认识艾略特·谭伯顿已有十五年。他将 近耳顺之年,身材高挑、举止优雅且五官俊朗,一头 波浪般的粗黑发缀着斑白,外貌因而更显出众。他的 穿着向来华丽,衣服多购自巴黎的夏尔凡,但西装、 皮鞋与帽子则是伦敦品牌。他在巴黎左岸有间公寓, 位于繁华的圣吉雍街上。看他不顺眼的人管他叫买办 ,但他极度痛恨这一称呼。他品味高尚、博学多闻, 也坦言自己在巴黎定居的头几年,许多财力雄厚的名 画收藏家经常受惠于他的建议。而他总晓得美国的美 术馆在寻觅哪些大师的画作,因此凡是通过人脉听闻 有潦倒的法国或英国贵族欲出售珍贵作品,他都积极 地居中牵线。法英两国有不少历史悠久的望族因家道 中落,可能被迫私下变卖有布勒签名的家具,或齐本 德尔亲手打造的写字桌。他们都乐于结识艾略特,他 修养深厚又彬彬有礼,能够审慎安排此事。而旁人难 免觉得艾略特必定从中获利,但都碍于自身教养而未 提起。有些不客气的人,断言他公寓中的东西全是待 价而沽,并宣称他每回邀请美国富人来自家享用午宴 、啜饮美酒后,就会有一两幅珍贵画作消失,抑或某 个橱柜原本有精美镶嵌,转眼却只剩下烤漆表面。若 有人问起珍品为何消失,他便回答说嫌该物件俗气, 换来的质量较佳,还说同样的东西看久生腻。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