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生的是男孩

当我生的是男孩
作者: 法]奥蕾莉亚·勃朗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9.00
折扣购买: 当我生的是男孩
ISBN: 9787222230583

作者简介

◎ 作者介绍 奥蕾莉亚·勃朗,出生于1986年,资深记者,主要关注排外现象和反歧视斗争等社会议题。如今,她供职于法国女性杂志《闲谈》(Causette),定期谈论女性权利与女性主义。 ◎ 译者介绍 于歌,艺术策展人,创意策划人,终身学习者,法语译者。近年来,专注于“艺术社区”的研究与实践,关注社会创新。热衷于观察日常和促成各种跨文化与跨领域交流。译作有法语绘本《人们》《四季》《歌谣》。

内容简介

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一直保护着孩子,不让他接触外界。“小不点儿”就像曾经的我们一样,将一边在刻板印象中挣扎,一边在这个性别歧视盛行的世界中长大。从两岁起,他就会开始知道他的位置应该在哪儿。 五岁时,他就会明白男人和女人注定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即便在家里,他也很快就会发现爸爸妈妈的分工也不太一样。无论怎么努力,我们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父母,我们也会被这些表象塑造,也会重复着偏见。确实,承认这一点让我们有些难以接受,但是引咎自责(或视而不见)没有任何作用,相反,最好将注意力收回,并花五分钟集中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家庭结构。魔镜,魔镜,告诉我,家里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是谁在作出财务决策?谁在承担采购任务?汽车保养呢?院子里的那些活呢?结果几乎都是一样的:家务劳动不仅很少被公平分配,而且它们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性别差异。即便对女性主义者来说,这也是一样的! 以家庭维修为例。我并不反感维修,甚至还觉得很棒,但假设从未有人真正教过我如何使用穿孔器,而我又没有太多时间去掌握,结果就是……一般来说,都是我的爱人来做这些事情,因为通常他才是整理车库或开车的那个人。我则更多地在决定我们吃什么或维护社交关系(你们知道的,还有所有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庆祝彼此的生日、购买礼物、组织郊游、探亲访友、家庭社交生活等)。我们必须面对事实:性别偏见从家里就开始了! 让我们花点时间关注一下家务劳动。这是个非常普通但又高度政治化的话题。在我家,长久以来我们都在试图进行相对公平的家务分配,但每次到最后总能引起争执。我们也曾做过一些尝试,比如采取“假如我们是室友”的模式,共同参与家务,各司其职,轮流打理。有段时间我们还尝试用列表来分配工作,考虑给每项任务进行评分并在周末计算分数。令人遗憾的是,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通过共同生活、协商和大量的讨论(这真的很令人头疼),我们最终找到了某种平衡。但随着“小不点儿”的到来,啪嗒!问题又回到了桌面。 这一次,这些破事不仅只与我们和我们的书架有关了。因为明摆着,我们有志于抚养一个独立的男孩,希望他能够意识到家庭中的不平等,并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动分担家务。我们意识到应该为他树立榜样,尽早让他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换句话说,作为父母的我们,尤其是爸爸,必须向他展示一个真正的男人是如何驾驭拖把和熨斗的。简单吧?理论上是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止于此。否则,为什么直到今天,女人们都不得不忍受双倍的家务?没错,就是双倍的,一点儿都没夸张。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指出的:在2010年,女性平均每天要花四小时零一分钟在家务上,与之相对的是,男性所花的时间仅为两小时十三分钟。相当令人沮丧的是,他们只比1986年的男性花在家务上的时间多了五分钟而已。朋友们,二十五年增长五分钟,这是个问题吧? 奇怪的是,这些男士并没有发起一场征服扫帚的伟大运动。总的来说,家庭仍然是女性的领地。关于这个主题,应该阅读一下记者兼小说家蒂蒂乌·勒科克(Titiou Lecoq)的佳作《解放:妇女解放斗争在脏衣篮前取得了胜利》。她说,当她开始写这本书时,就曾与自己遇到的每个人,尤其是与女性展开讨论。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很认同这一点:总的来说,家务分工并不公平,必须做出改变。但是,所有交谈对象都表示自己很幸运,因为她们自己家里的分工没出什么大问题。在进行完前十次对话后,蒂蒂乌·勒科克认为这不过是个“巧合”。但在接下来的三十次对话里,她开始质疑这种回答。蒂蒂乌·勒科克强调说:“我所面对的是一个几乎所有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中都会出现的经典推论:当受到质疑时,大多数夫妇都会认为自家的家务分配是公平的。”没错,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平均主义者,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让孩子干活吧! 2010年,法国女性承担了71%的家务劳动和65%的育儿任务。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更加平等,那就意味着总有一天男性必须公平地承担起相应的家务劳动。为此,我们必须从小就教育他们,在家里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活要干(而不仅仅是坐享其成)。我们要向男孩们展示,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集体需要人人都参与其中(因此也需要他),而且,不会因为某人的性别预先确定其角色。 困难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好榜样:如果爸爸从来不做饭,而每次水槽堵塞时,妈妈都只能打电话给爸爸求助,这样我们该如何倡导平等? 父母作为榜样的好处是,当我们言行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很快就会向我们指出!其风险则在于,我们所树立的威信随时会像阳光下的冰雪一样融化(包括我们那些优秀的性别平等教育原则)。所以,没错,我们必须时刻鞭策自己。 如有必要,可以回顾我们的家庭结构。摆脱这些性别模式,并不是说要在一夜之间从上到下彻底改变家庭结构,而是要及时地、逐渐地改变我们的习惯。在缺乏绝对平等的机制的情况下,(坦白讲,谁又敢说自己做到了绝对平等呢?)我们可以尝试将完成某些任务作为夫妻甚至整个家庭的使命。例如,每个星期一起做一顿或两顿饭,让组装新货架成为一项家庭集体活动。这些事情既让我们有了共度时光的机会,同时也向孩子展示了我们双方都有能力完成这些任务。如果在家中妈妈总是围着灶台转,而爸爸常常离不开工作台,那不是因为他们命中注定该这样,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这么做(或多少愿意这么做),证据就是爸爸妈妈随时可以交换岗位。 让孩子做一些家务。这会加强孩子与家庭的联系,增强他的责任感与自尊,此外,还能为他在将来成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做准备。“建议尽早让孩子参与日常家务,根据年龄段调整家务内容,这么做能够逐渐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在《巴黎人报》(Le Parisien)最近的专栏中,心理治疗师玛丽-罗斯·理查森(Marie-Rose Richardson)如此解释道。许多专业人士都建议让孩子从小事开始做起,循序渐进,慢慢升级到复杂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家务年龄对照表中汲取灵感,按年龄段给出简单而明确的参考标准。例如: · 6岁前:独自穿衣,收拾玩具、鞋子和外套,清理餐具,帮忙整理采购品,把脏衣服放进篮子里…… · 6岁—7岁:准备点心,整理书包,将餐具放入洗碗机,给植物浇水,铺床…… · 8岁—9岁:归置采购品,整理衣物,收拾洗碗机里的餐具,叠放干净的衣物,清扫阳台或露台,扔垃圾…… · 10岁—11岁:准备好第二天上学要用的物品,做简单的食物,扫地或吸尘,晾衣服…… · 从12岁开始:准备便当或简餐,拖地,洗车,换床单,洗衣服…… 好吧,没有人说这很容易。要想成功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当然是要寓教于乐),或许我们得借助游戏、家长权威、签订协议或是列出家庭超级计划(甚至是同时采取所有手段)。如果全都做了,孩子仍然不想参与其中,我们还有最后的手段:罢工。让孩子不得不穿着脏衣服去学校(因为他还没有清空脏衣篮)或者每晚只能吃意大利面(因为他没有如约准备像样的饭菜)。这一招确实激进,但很有效! 1. 第一本针对男孩的女性主义教育书,法国亚马逊、Goodreads高分佳作! 本书作者既是一位男孩的母亲,也是长年关注社会议题的记者,她指出革新男孩教育的紧迫性:“几十年来,我们对针对女孩的教育提出了严重质疑,但男孩们远没有经历过同样的变革。我们鼓励女孩们克服刻板印象并捍卫平等的同时,却继续以深具性别歧视的衡量标准和教条主义去养育男孩。” 在得知自己即将生下男孩后,她多次在书店和网上搜寻,却失望地发现,几乎所有有关男孩的教育指南都在让父母把儿子培养得更阳刚、更强健、更有男子气概。于是,她借用自己身为记者的身份,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和女性主义父母,写出了第一本针对男孩的女性主义教育书。 正如作者所言:“女性主义的教育方法并不会要求男孩遵守清规戒律,正相反,它能给男孩提供发展其独特个性、培养其真正自由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自由保留自己之已有,并自由创造自己之将来。” 2. 揭示男孩的成长危机,重思性别教育中的缺漏 从小到大,男性总是被教育要表现得“像男人一样,做真正的男人”,不能哭,也不能袒露脆弱。但这真的是为男孩好吗?本书将揭示,一味追求“不准软弱,永远坚强”的男子气概的教育是一个彻底的“陷阱”。轻生、学业失败、心理上的痛苦、暴力……对男性和整个社会来说,追求男子气概所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 3. 全面的女性主义育儿指南,梳理养育里的各种偏见,分享简单、实用且有价值的育儿方法,提供养育男孩的新思路 父母、学校、社会怎么做,才能让男孩活得更自在?男孩该如何学习去爱?如何破除对“性”的误读?针对男孩的性暴力是什么?如何给男孩进行性教育?如何与男孩讨论性别议题?……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一系列问题,指出了日常中无意识的性别歧视、养育里的各种偏见,并分享了以正确性别观养育男孩的实践方法,以实际的例子向我们展示:当我们以性别平等的观念养育男孩,会让男孩活得更自在。 4. 解答当代女性主义妈妈们的困惑,让儿子更理解母亲,成为性别平等社会更好的合作者 准备生育或已经生了男孩的女性主义父母们或许都担心过,自己的孩子在未来会不会成为性别不平等的帮凶、性暴力的主导者、家务劳动中的隐身人……问题多到数不清,答案却只有一个:如果不让我们的儿子们参与进来,我们将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