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信人

送信人
作者: (英)L.P.哈特利|译者:姜焕文//严钰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38
折扣购买: 送信人
ISBN: 9787540783242

作者简介

莱斯利?波勒斯?哈特利(Leslie Poles Hartley,1895-1972),出生在英国剑桥郡威特里斯,就读于哈罗公学和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1923年起从事小说评论写作,为《旁观者》(Spectator)、《星期六评论》(Saturday Review)、《随笔》(Sketch)、《伦敦杂志》(London Magazine)、《时光》(Time and Tide)等期刊撰稿。192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恐怖之夜》(Night Fears)。194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虾米和海葵》(The Shrimp and the Anemone)问世,这是一部三部曲的第一部,其后是《第六重天》(The Sixth Heaven,1946)和《尤斯塔斯和希尔达》(Eustace and Hilda,1947),最后一本获得了詹姆斯?泰勒?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哈特利的其他小说包括《小船》(The Boat,1949)、《送信人》(The Go-Between,1953)、《受雇者》(The Hireling,1957)等。《送信人》于1954年获皇家文学会海尼曼基金会奖。1967年,哈特利出版文学评论集《小说家的责任》(The Novelist’s Responsibility)。他后期的作品包括《姐姐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1970)、《卡特里特太太之领受》(Mrs Carteret Receives,1971)以及《铠甲屋》(The Harness Room,1971)。

内容简介

有一个问题常常有人问我,而我从来没有回答 过:那些从原义上讲致使詹金斯和斯特罗德摔下房 顶的诅咒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当 然,我自己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拿出一个解释 对我来说应该不困难,但我觉得,出于多种缘由, 不做解释更为明智。如果保守秘密,它们依旧帮我 维护声望;如果公之于众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使用 ,谁知道它们会造成什么危害?或许它们会被用来反 制于我;与此同时诅咒制作在私底下大量进行,铺 满阴谋标记的纸条在人们手中传来传去。然而,尽 管诅咒的制作者们有时候宣称他们收获了成效,但 没有发生过可以挑战我的权威的事例。 “你彻底溃败了吗,科尔斯顿,你彻底溃败了 吗?”没有,我没有彻底溃败;我赢了,而且尽管取 得胜利的手段未必正统,但我的胜利满足了我们的 规则的主要要求:我是靠自己获胜的。换句话说, 不管在什么情形下,我没有邀请任何人力机构的帮 助。我没有不光明正大的嫌疑,而且我一直遵循学 童经历的传统规矩:有些方面显得反常怪异,其他 方面又是现实存在。那些诅咒尽管其后果耸人听闻 ,但它们真的不是在背后放暗箭。我老早就知道同 学当中普遍存在着迷信心理,它们瞄准的正是这样 的心理。我一直是个现实主义者,反正我准确地判 断了形势,用我可以操控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且享 受到了给现实主义者的奖赏。如果在我的眼里.南 丘中学在一定意义上附属于20世纪,或者它紧密联 系着黄道诸宫——一个荣耀而完美的生灵的等级序 列,缓缓地升向苍穹——我这跟头栽得何等惨烈。 下一番决心,我再度把日记拿起来,翻阅那些 写得细细密密、因为成功而显得鲜活的一页一页。2 月,3月,4月——因为4月是假日,记录项目减少— —5月又丰满起来,6月前半月也一样。记录项目再 一次稀少起来,我进入了7月份。在星期一,9号下 面,我写下了“布兰汉庄园”。紧跟着的一列名单 是与我同去的客人名字,而后是“星期二,10号, 84.7度”。打那以后的每一天我都记录着最高气温 和其他许多内容,直到“星期四,26号,80.7度” 。 这是7月的最后一项,也是日记的最后一项,我 不必翻页也知道此后空白。 十一点过五分了,比我惯常上床睡觉的时间晚 五分钟。该就寝时还没有就寝让我觉得好不自在, 但往昔在不停地刺痛着我。我知道,发生在7月那十 九天里的所有事件,在我这里翻滚涌动,就像支气 管炎发作时需要咳掉的痰液,都等着要跑出来。所 有这些年里,我一直把它们掩埋起来,但我知道它 们没有消亡,它们越来越完整,越来越难忘,因为 它们被仔仔细细地做过防腐处理。它们从未见过白 日的光芒,从来没有,铺天盖地的泥土会闷死哪怕 是最轻最微的蠕动。 作为亨利·詹姆斯派的代表人物,哈特利笔下现代社会中的物质性,被赋予了史诗时代的神话气质。“往昔是一处异域外邦:那里的人做起事来是不一样的。”《送信人》开头第一句话,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人们该如何面对影响个体的各种差别?幻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如何各自安好?小说通过一个少年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包括成人之间的爱情,深刻地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将青春期少年从童向成年转变时的复杂微妙心态描写得入木三分,也将英国乡村的风光与人情富于诗意和画面地予以呈现。展现了哈特利将心理分析与对客观社会的描述融合的完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