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上海/美丽中国

美丽上海/美丽中国
作者: 张妙弟
出版社: 蓝天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90
折扣购买: 美丽上海/美丽中国
ISBN: 9787509410226

作者简介

张妙弟,男,汉族,中共党员,上海浦东人氏,1944年12月生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学系,硕士学位。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当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社科联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北京大学地理学系自然地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系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教务长、校长。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北京大学风景名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北京文化与北京学。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二十多项。曾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中科院、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各类奖励多项。

内容简介

外滩 万国建筑中的别样风情 黄浦江畔的上海外滩,全长1.5千米,东面紧挨 黄浦江,与东方明珠隔岸相望,西面倚靠哥特式、罗 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 ,形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中间还穿插了 外滩情人墙等浪漫迷人的美丽景观。 历史遗留下来的烙印 在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上海,十年看陆 家嘴,百年看外滩,千年看七宝”。外滩作为近代上 海的门户,是通向海外的一条必经之路。一百多年前 ,有外国殖民者入侵上海,踏过此处,留下了不可磨 灭的痕迹。过去在上海发生的种种都深深地烙印在这 块江边滩地上。 追溯历史,回到一百多年前,那时的上海还只是 一个不起眼的渔村,人们靠捕鱼为生。濒临黄浦江边 的滩地一来二往,走的纤夫越来越多,便成了一条小 道。1842年夏,英国殖民者的一声炮响改变了上海, 也影响了这条路。从此,上海被迫对外开放,外滩也 成了殖民者踏上上海的第一块土地。洋人踏上外滩, 给小道铺上一层煤渣,取名“黄浦滩路”。至此,这 条曾经毫不起眼的江边小道第一次受到了重视。 然而,随着上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殖民者加 紧了对上海这块“肥肉”的抢食。1845年,伴随《上 海土地章程》的签订,上海租界的序幕就此拉开。各 国殖民者纷纷看准了外滩,对这块宝地虎视眈眈。先 是英国殖民者将这里划为英租界,在这里修建码头, 铺设马路,兴建防护大堤,将这块不毛之地打造成一 个通商口岸。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洋人爱好在这里跑 马,于是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应运而生了。当地人看 其用来跑马,就称作“马路”。而英国人却称作“外 滩”。1849年外滩又被法国殖民者夺去。他们将外滩 占为己有,在原有的规模上大力修建基础设施,便于 对华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到19世纪末,各国殖民统 治者在这里纷纷建造起领事馆。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 经营、管理、建设外滩,早期的管理机构、银行、旅 馆等陆续出现。新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取代了早期 的矮小房屋。一时之间,外滩成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 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外滩 的大致格局基本形成。1943年,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先生,又把外滩叫作中山东一路。1995年外滩 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别样的建筑风情被评选为 “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21世纪的今天,站在新时代的外滩反观一条小道 的百年演变,无论是宽阔的大马路、闪烁的霓虹灯, 还是堪称完美的街道观光,我们似乎都难以捕捉历史 遗留在这条路上的痕迹,但那鳞次栉比的万国建筑却 时刻凸显着曾经的历程。 万国建筑拼接出来的别样风情 若要论外滩何处最美,无疑是“万国建筑博览群 ”。“万国建筑博览群”拥有各式风格的建筑达52幢 ,涵盖了各类银行大楼、大型饭店、海关大楼等。这 些大楼尽管风格不一,但十分和谐,而且都有上百年 的历史底蕴。比如和平饭店、上海总会大楼、中国银 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等都是外滩上数一数二的有名 建筑。 和平饭店作为外滩上少有的大型饭店,其规模之 大仅从所处地址就可以看出。它独占两号,即中山东 路19号和20号,对应有两幢楼:南楼和北楼。而这两 幢楼来头都不小,南楼原是著名的汇中饭店大楼;北 楼是曾经的“远东第一楼”——华懋饭店大楼。 汇中饭店属于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白色清水砖 的外墙上砌着红色水砖的腰线。由于饭店地块呈东西 宽南北窄的格局,所以正门设在南**路23号,而靠外 滩的19号则成了边门。透过门楣上“1906”的字样, 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它的百年历史底蕴。在这座饭店 里,曾经上演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例如1909 年的“万国禁烟大会”、1911年中国同盟会、1996年 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等。1956年,汇中饭店归入和平 饭店,改为和平饭店南楼。 与汇中饭店同样有名的华懋饭店,又名沙逊大厦 ,位于中山东一路20号,是当时上海的“地产大王” 沙逊一手创建的。整幢大厦楼高77米,在当时号称“ 远东第一楼”。其内外装饰豪华无比,采用钢结构造 型,属于美国芝加哥派风格建筑。而它最大的特色是 那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略呈“A”字形的 外形,给人一种现代感。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美国总 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时曾在这里举行晚宴,历史上著名 的“汪辜会谈”也在这里举行。1956年,华懋饭店改 为和平饭店北楼。 除了和平饭店,位于上海外滩2号的上海总会曾 经也是一家饭店。这幢建筑首创于1861年,最初是英 国侨民的俱乐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建筑整体上 以大门为中线,呈对称分布。房子的立面为三段式处 理,2~3层伫立着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第五层居 正中的窗户采用了条形拱券型,顶层南北两端有巴洛 克式的塔亭。大楼内部装饰十分精美讲究,颇具英国 王宫的格调,有“皇家总会”之称。今天的上海总会 大楼不再对外开放,已被列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上数量最多的当属银行大楼了。其中较有特 色的如中国银行大楼和汇丰银行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的中国银行大楼,建于1937 年,是外滩建筑中最晚的一幢。大楼共15层,只比沙 逊大厦矮30厘米。这是一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 ,其装饰造型处处凸显出这一点:四方攒尖顶的屋顶 、用斗拱装饰的檐口、中国传统式的花饰窗和栏杆、 有变形的中国钱币镂空窗框、传统意义上的9级阶梯 、有石刻孔子周游列国图案的外墙。室内天花板上有 八仙过海图案雕饰,并悬挂宫灯。 汇丰银行大楼始建于1923年,位于中山东一路11 号、12号,是外滩上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量最大 、造价最高的大楼。现为浦发银行。从大楼外观来看 ,比例协调,成横三段、竖三段,庄重典雅,是典型 的古典主义风格。据说,这幢大楼之所以如此出名, 原因就在其内藏的三件稀世珍宝。第一宝是入口处的 一对铜狮,相传全世界只有三对。第二宝是穹顶上的 马赛克镶嵌壁画,有三层,描绘的是希腊神话,里面 有太阳神在追月亮神。壁画外圈是黄道十二宫,也就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二星座。再往下就是汇丰银行在 全世界设的八个分行及其保护神,有东京、中国香港 、伦敦、上海等。上海的保护神是妈祖。而第三宝就 是大厅里的4根高13米无拼痕的意大利大理石圆柱。 这可是珍宝中的极品,一方面它的长度世间罕有,另 一方面全世界只有6根,另外两根在巴黎罗浮宫。 如果说前面介绍的几栋大楼呈现的是西方建筑的 风格或者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那么中西合璧式的海关 大楼体现的则是另一种风情。海关大楼位于中山东一 路13号,于1927年建成,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 相结合的折中式建筑风格。该楼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 顶部的大钟,仿造英国的大本钟建造,曾叫大清钟, 为亚洲第一大钟。一开始它采用《威斯敏斯特》为报 时曲,后改成《东方红》。除了大钟,海关大楼还有 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门前的4根希腊多立克柱子。 这可能是中国最漂亮、最标准的多立克柱子。 此外,万国建筑博览群里还有著名的亚细亚大楼 、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等,它 们一起拼接出了外滩的别样风情。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各具特色的大楼披上 了不同的色彩,灯红酒绿,炫目多彩。沉浸在这样的 灯海里,有如身处一座座晶莹剔透的水下宫殿。临江 远眺,整个外滩建筑群璀璨夺目,参差跌宕。这气势 、这意境宛如一部不同凡响、恢宏壮阔的交响史诗。 P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