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我于佛心(精)/陇原当代文学典藏

置我于佛心(精)/陇原当代文学典藏
作者: 姚学礼
出版社: 敦煌文艺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置我于佛心(精)/陇原当代文学典藏
ISBN: 978754681496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置我于佛心 在腾格里沙漠前行,我惊喜地看见前方天空出现了“ 海市蜃楼”,那景久久不散,瀑布古树轮廓清楚,回忆起 来竟与观音山景一样。那次在下午三时,这次亦在下午三 时,两次我脑中并无神异思想,却看到了灵境出现。俯仰 之间,两个奇景,何以相同,一西一东,一在沙海,一在 东莞,尤其是这次,比巧遇的真景更令我感慨。 当我身历其境,先被连绵瀑布和树海感动了。这里的 树和水与西北的黄土一样多。在西北大片的干枯沙漠外的 黄土是干旱荒地,可耕的田地是旱作。靠天下雨长庄稼仍 然是今天的生活状态,民间惜水是将雨水收在缸里、罐里 ,盛在水窖里。雨水称为甘露是发自内心的用语,到处修 观音庙祈求甘露成为风俗。 甘露是西北万物的命脉。我想起在西北沙漠中生存的 小虫子。在广袤无际的沙漠中,没有一滴水,水地上的飞 禽走兽到这里都渴死了,在沙漠中是看不见一只鸟儿一只 蝴蝶。但却有沙缝深处爬出来的小虫子,每天在太阳还没 升起,沙漠中一天吹一次最有湿度的风时,小虫一个个站 在沙丘上,背甲对着风,久久,风中的微微的潮润在背甲 上凝起湿润,湿润凝成小水珠,小水珠慢慢互相融合成了 一颗水滴,水滴再从小虫的背上流下来,小虫用嘴吸进水 滴,这一滴水成活了小虫的生命。同样,在小虫对风感受 露水的同时,有一株骆驼草也像小虫一样,它的叶子在带 有潮润的风中张开了“嘴”,靠吸潮湿维持自己的生命。 当太阳升起,干烈漠风和蒸发量很大的阳光照射沙漠时, 这骆驼草叶上渗出一层包护蜡汁而挺立在沙丘上。 这就是甘露对生命的滋润,我们还处在艰苦生活中的 人,不正是如这些小虫和骆驼草吗?当我走到举世最大的观 音像的观音山,首先想到观音手中那解苦解难的甘露瓶。 我是怀着感激的心情由蜃景而走入真景,渐入佳境逐 渐被观音山的“内像”代替。 从西北沙漠腹地到普陀山,远远望去,观音山又像是 观音形象,绿浪起伏着是拥托着观音而盛开的莲花,在其 美丽的侧身,早晨闪现出太阳,傍晚升起月亮。但当我走 近观音山,又换了另一种景象,我感觉这大佛之境已拥抱 了我,置我于佛心,佛的内象与我的心进行交流。当然, 山是没有向我走来,我是走向山,山不是因为我存,我却 因山而存。观音山间的风不时轻轻吹过,在略带湿润的空 气中传来悠扬而浑厚的钟声,寺僧在把虔诚和纯净的情结 送给人们。驻足听钟,我这从旱地来的人,心理产生很多 幻想和激动,历史的沧桑使观音山雄奇而幽雅,喷薄而丰 润,它显得智慧而成熟,大度而从容。它站在海里,如一 轮太阳升起,为什么太阳如此辉煌,它是在佛光里泡过。 佛是什么呢,是一种智慧,一种觉悟,一种清醒和保持一 种生命的平常心态。走在山路上,石径弯曲,愈高愈陡, 坚持走是锻炼顽强,阻止和曲折是在磨炼意志,沿路淡若 青烟,飘若浮云忽隐忽现的有我们的追求和希望。 走上深山洞,水波、山寺、云影和潮声、风声、寺声 一齐涌满耳目。寺音乘着风,风很薄,云和海浪很轻盈, 轻盈和天空中的隐隐约约的香气一样薄得透明而扑动,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