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爱人/阿修罗系列

消失的爱人/阿修罗系列
作者: [美]吉莉安·弗琳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消失的爱人/阿修罗系列
ISBN: 9787508673714

作者简介

吉莉安·弗琳 (Gillian Flynn),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父母皆为大学教授,从小在书籍和电影的浸润中成长。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加州的杂志社工作,之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取得新闻学硕士学位,进入《娱乐周刊》工作,曾在世界各地采访,现定居芝加哥。 2006年出版的**作《利器》入围“埃德加·爱伦·坡奖”(侦探小说中的“奥斯卡奖”)决选,斩获年度新人奖;荣获英国犯罪作家协会授予的伊恩·弗莱明钢**奖。2009年出版的《暗处》、2012年出版的《消失的爱人》双双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消失的爱人》*是霸占美国《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的两大重磅畅销书排行榜100余周。文坛巨匠斯蒂芬·金、哈兰·科本、薇儿·麦克德米德等均盛赞她深厚的写作功底。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不仅是在构思一部部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的小说,*是在提出一道道关于成长、家庭、婚姻的道德辩题,发人深省。 胡绯,女,英语语言文学学士、**文化交流学士、MBA,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曾任**赛事双语新闻经理,大型中文报纸要闻版编辑,2004年起旅居欧洲。 已出版译著《消失的爱人》《火车上的女孩》《别相信任何人》《孤儿列车》《世上另一个我》《牵手之初》《消失的艾斯蜜》等。

内容简介

尼克·邓恩 事发当* 每当想起我太太,我总会想起她那颗头颅。*先 想起的是轮廓:**眼见到她时,我望见的就是她的 后脑,那头颅有着某种曼妙之处,好似一个闪亮坚硬 的玉米,不然便是河*上的一块化石。在维多利亚时 代,人们定会夸她“头型雅致”,你简直一下子就能 想出颅骨的形状。 不管在哪儿,我都不会错认她那颗小脑袋。 我也会想起那颗脑袋里的思绪。她的脑中有着无 数沟回,一个个念头穿梭其间,好似狂乱的蜈蚣。我 像个孩子一样想象着:我要打开她的头颅,理清沟回 ,捉住思绪,让它们无处可逃。“你在想什么呢,艾 米?”自结婚以来,这是我问得*多的问题,即使我 没有大声问出口,也没有问那个掌握答案的人。但据 我猜想,这些问题恰似阴云般笼罩着每一桩婚姻—— “你在想什么?你感觉怎么样?你是谁?我们都对彼 此做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清晨六点整,我打了个激灵睁开眼睛。不是眨眨 眼悠然醒来,睫毛还像翅膀般忽闪,这次我可是直挺 挺地醒过来的。眼帘“咔嗒”睁开,好似诡异的木偶 娃娃,眼前先是一片漆黑,紧接着一眼瞧见闹钟显示 着六点整——好戏登场!这种感觉有点怪,因为我很 少在整点睡醒。我起*的时间很不规律,要么八点四 十三分,要么十一点五十一分,要么九点二十六分。 我的生活可不*闹钟摆布。 恰在六点整,夏*的朝阳从橡树丛背后喷薄而出 ,露出盛气凌人的面孔。阳光在河面投下一片倒影, 光亮照耀着我们的屋子,活像一根亮闪闪的长手指, 刺破卧室里薄薄的窗帘指向我,仿佛在控诉:“你已 经暴露在光天化*之下,你终究会暴露在光天化*之 下。” 我在*上辗转反侧,身下躺的是在纽约用过的那 张*,身处的却是我们位于密苏里州的“新家”。回 到密苏里已经两年了,我们却还把这里叫作“新家” 。这是栋租来的房子,位于密西西比河畔,从里到外 流露出一股暴发户气质。儿时住在铺着粗毛地毯的错 层式小破房里时,我倒是一心向往这种豪宅。房子似 曾相识,看上去宏伟豪华、中规中矩,也新得不能再 新,可惜注定不讨我太太的欢心,她也确实看不上眼 。 “除非我丢了魂,不然怎么在这么俗的地方住得 下去?”一到“新家”,她就说了这么一句。其实, 当时租房是个折中的办法,艾米恨不得早*搬出密苏 里州,因此死活不让我在自己的家乡小镇购房,只肯 租。但本地**可租的房子全聚在这片烂尾的住宅小 区里,当时经济不景气,撂下了一个烂摊子,这片小 区还没上市就已经完蛋,房产收归银行所有,里面的 豪宅通通降价。租这个“新家”是折中之选,可惜艾 米不这么认为。在艾米眼里,这就是我用来修理她的 招数,是我非要背地里捅她一刀,不由分说地把她拽 到一个她死活不愿意待的城市,让她住进一栋死活看 不上眼的房子。如果只有一方认为某个主意是折中之 选,那我猜这主意其实并不折中,但我与艾米的折中 常常就是这样,我们中间总有一个人为此怒气冲冲, 通常这个人都会是艾米。 拜托,别把你对密苏里州的一腔怨气撒在我头上 ,艾米。这事都怪经济形势,怪运气不好,怪我父母 和你父母,怪互联网,还要怪上网的那帮家伙。我曾 是一名撰稿人,写些关于电影、电视和书籍的文字, 当时人们还乐于阅读纸质作品,还肯关注我的所思所 想。我于 20世纪 90年代末抵达纽约,想来那已是辉 煌岁月的垂死挣扎,可惜当时无人具备这份远见。彼 时的纽约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作家,都是响**配得上 “作家”头衔的那种真货,因为彼时的纽约遍地是杂 志,也是响**配得上“杂志”头衔的那种真货。互 联网还只能算是出版界豢养在角落里的一只异兽,人 们时不时扔口食物逗逗它,看它拴着锁链翩翩起舞。 那小家伙真可爱,谁知道它会趁着夜色要我们的小命 ?请诸位想想吧,当时刚毕业的大学生居然可以到纽 约靠写作赚钱呢。可惜我们没料到自己上了一艘沉船 ,十年之内,我们那刚刚扬帆的职业就会消失得无影 无踪。 我当了整整十一年撰稿人,却在一眨眼间丢了工 作,形势就变得这么快。当时经济萧条,全国各地的 杂志纷纷倒闭,撰稿人也跟着一起完蛋(我说的是像 我这样的撰稿人,也就是胸怀大志的小说家和上下求 索的思想家。这些家伙的脑子转得不够快,玩不转博 客、论坛和“推特”,基本上属于夸夸其谈的老顽固 )。我们这群人是过时的老古董,属于我们的时代已 经结束。在我丢掉饭碗三周后,艾米也跟着失了业( 现在我能感觉到艾米一笔带过她自己的遭遇,却在我 背后冷眼相看,嘲笑我当初费工夫讨论自己的事业、 感叹自己的不幸。她会告诉你,这就是我的作风。“ ……简直是尼克的典型作风”,她会说。这是我太太 的口头禅,不管这句话前面说的是件什么事,不管我 的典型作风具体怎么样,总之不会是什么好事)。于 是我与艾米摇身变成了两个失业的成年人,穿着袜子 和睡衣在布鲁克林的褐砂石宅邸里闲荡了好几个星期 ,把烦心事全抛到脑后,还把没开封的信件撒得到处 都是,扔在桌子和沙发上,上午十点钟就吃起了冰激 凌,下午则倒头呼呼大睡。 有**,电话铃响了,来电话的是我的孪生妹妹 玛戈。玛戈一年前在纽约丢了工作,随即搬回了家乡 。这姑娘不管什么事都抢先我一步,就算走霉运也不 例外。当时玛戈从密苏里州北迦太基我父母家的房子 (我跟玛戈就在这里长大成人)里打来电话,听着她 的声音,我的眼前不由浮现出她十岁时的一幕:一头 黑发的玛戈穿着连体短裤,坐在祖父母屋后的码头上 ,耷拉着身子,在水中晃着两条纤细的腿,目不转睛 地望着河水流过自己雪白的脚,显得格外冷静沉着。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