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完的纯粹(他们改变了晚清民国史)

写不完的纯粹(他们改变了晚清民国史)
作者: 潘竞贤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7.50
折扣购买: 写不完的纯粹(他们改变了晚清民国史)
ISBN: 9787308153720

作者简介

潘竞贤,男,自由撰稿人、文史学者。

内容简介

一场奇怪的战争:专制和君宪的较量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在中国的东北和黄海地 区,爆发了一场奇怪的战争。 奇怪之处在于:交战国一方是君主专制的俄国, 另一方是已经确立君主****的“后起之秀”*本 ,*俄两国交战,战场却在中国;中国的领土遭烧灼 ,中国的百姓遭涂炭,而清**竟宣布严守中立。 当然,这场战争中也不乏中国人的身影。那时候 ,张作霖还是一介马贼,他给*本人充当密探和马前 卒,因此发迹;也有人帮俄国做事,被*本兵抓住, 当众砍了头,砍头的影片又恰巧让留学*本的周树人 看到了,深深影响了这个心里背负着弱国阴影的年轻 人,自此,他弃医从文,有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笔名: 鲁迅。 这场战争的结局出人意料:小小的岛国竟打败了 庞然巨物般的沙俄帝国。这一结局,与十年前中*甲 午之战何其相似!当年,弹丸之国狠狠击碎了大清的 洋务自强之梦。当俄国*队在*本的**轰击下节节 败退的时候,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艰难的思考 :*本,究竟凭什么成为胜利者? 思考的答案是:****! 辛丑年,在西安避祸一年的慈禧太后起驾回京之 后,开启新政,为此还专门设立了敦促新政的领导机 构:督办政务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好了伤 疤忘了痛,又在***方面裹足不前,新政推行的 效果甚微。不过,此时的言论管制已经宽松许多,“ **’’的话题早已不是禁区。在*俄战争爆发前, 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已经对此作了充分的讨论。 清廷开启新政后,在海外流亡的梁启超喜出望外 。两年前,他和他的老师康有为遭清廷通缉,而“六 君子”的头颅纷纷滚落在菜市口。那时候,他们的主 张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梁启超没有想到,短短两年 之后,清廷的变革举动比他们当初的设想有过之而无 不及,如此大幅度的转变令人咋舌。梁启超敏锐地意 识到,这可能是变革**的重要契机。于是,他以“ 爱国者”为笔名,在他主编的《清议报》第八十一期 ,刊发了一篇题为“**法议”的长文。在这篇文章 中,他详细阐述了君主专制、君主**和****这 三种**的含义和区别;他进一步指出,相比较而言 ,人类目前*理想的**是君主**。 君主**,就是制定宪法,把无限的君主权力限 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君主**的**下,君主虽然 是社会的特权阶层,地位崇高,尊严至上,但是君主 的权力不再具有专制体制下的无限性,而是*到宪法 和议院的制约,君主的许多决定需要经过议院同意, 君主不得为所欲为。这一**的优点在于降低决策的 失误,遏制野心家对权力的觊觎,调和君与民的对立 ,使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梁启超虽然不遗余力地呼吁**,但他并不主张 立即变***,而是设计出一套“预备**”的方案 :**,皇上颁诏,在名义上确立君主****;第 二,派遣大臣赴各国考察宪政;第三,创设法制局, 起*宪法;第四,翻译、出版各国宪法以及相关著作 ;第五,公布宪法*案,征询全国各阶层意见;第六 ,达成****。 *俄战争尚在进行,驻法大臣孙宝琦预料此役俄 国必败、*本必胜。他联合驻俄大臣胡惟德、驻英大 臣张德彝、驻比利时大臣杨兆鉴上书朝廷,倡言变法 。一个月后,他觉得意犹未尽,又单独写了一份奏折 ,呈给政务处。在这份奏折中,他重申了自己对*俄 之战的预测——**的*本必将战胜专制的俄国。接 着,他反观中国,认为自庚子年之后,朝廷虽然力推 新政,但**仍饱*内忧外患的滋扰,大小臣工敷衍 塞责,国人精神倦怠,新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他指 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原因就是大清国没有与世界 同步,实行君主**的**。 孙宝琦单独上呈的奏折没有被政务处转给清廷的 高层决策者,却鬼使神差地被上海的《东方杂志》全 文刊发。这份杂志颇有影响力,奏折的内容被广泛传 阅,其他报纸纷纷转载或评论,一时间舆论大噪,卓 耳野震动。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