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山水诗路/跟着诗词游浙江

瓯江山水诗路/跟着诗词游浙江
作者: 杨肖//关嘉艺|编者: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总主编:林卫兴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瓯江山水诗路/跟着诗词游浙江
ISBN: 9787213114922

作者简介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是浙江省政府组成部门之一,统筹规划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关门类和旅游业发展,拟订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杨肖,网名木易小月,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墨尔本大学硕士研究生。KOL摄影师,10年照片、视频拍摄经验,佳能索尼尼康大疆官方合作摄影师,木易小月影像工作室主理人,佳能EOS青年影像学院讲师。旅行项目合作方包括: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旅游局、海南省旅文厅、珠海市旅游发展中心、济南市文旅局、佳能中国、索尼中国、DJI大疆等。关嘉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文学学士,电视编辑专业,历任旅游卫视旅游事业部、艺术品文创策展人,现定居杭州良褚。擅长艺术和生活美学、网红景点的挖掘。

内容简介

南宋|潘希白 沙头落月照蓬低,杜宇谁家树底啼。 舟子不知人未起,载将残梦上青溪。 大概是在一个春日静谧的黎明,在杜鹃“不如归去”的啼声中, 诗人潘希白在浅浅的梦中将醒未醒,舟子向着自己家乡的方向缓缓驶入楠溪江。那一刻,周边的环境是宁静和恬淡的,诗人的内心也是宁静的、恬淡的。诗中的意境和情绪穿越历史时空而来,让多少人对楠溪江产生了无限遐想。 清晨的楠溪江 【一】 在中国山水诗的摇篮——永嘉之地,楠溪江蜿蜒曲折,正如诗词的起承转合。描写楠溪江风光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实难以一篇而代表全貌。但要说哪一个诗人是必须谈的,则非谢灵运莫属。 永嘉山水的伯乐谢灵运曾遍历楠溪江,流连忘返,被激起的无数诗情化作了《登石门最高顶》《夜宿石门》《登永嘉绿嶂山》等名篇且流传于世,引得源源不断的后来者奔赴并吟咏永嘉山水。 此外就是“山中宰相”陶弘景,他曾隐居于永嘉大若岩的陶公洞, 一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让多少人倾倒! 还有清代永嘉诗人陈遇春,一首《楠溪道中》——“澄碧浓蓝夹路回,崎岖迢递入岩隈。人家隔树参差见,野径当山次第开”,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楠溪江流域碧水萦绕山石、茂林掩映农舍的田园风光。 宋代诗人潘希白的这首《入南溪》,并未描绘楠溪江上的风景, 却字字将人带入那片山水意境中,读罢只觉满目苍茫。 “沙头落月照蓬低,杜宇谁家树底啼。”杜鹃在中国诗词中一直代表思念,清晨鸟鸣纷乱,诗人唯独听到了杜鹃啼,其实是因为自己归乡心切。而在广为流传的后两句“舟子不知人未起,载将残梦上青溪”中,舟子不仅载着人,也载着梦,此刻残梦被实体化了。 这是一幅多么安静的画面啊!因为知道温暖的家乡近了,官场的纷扰远了,诗人在似醒非醒之时、朦朦胧胧之中,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抚慰。这不仅是全无闲事挂心头时才会有的感受,更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最能抚慰旅人心的,有时候不是故乡本身,而是向故乡而行的过程。正是这楠溪江,让这种向故乡而行的抚慰变得有迹可循,清晰而又实在。 狮子岩“狮子戏球” 【二】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曾有八十余个渡口,人们从各个渡口乘船, 把山林里的物产带进城,又满载着生活物资回到山里。小船除了载人、载货,也承载了很多希冀和乡愁。在这里,小船因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早已超出了交通工具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同人们的劳动、羁旅以及喜忧、离别、思念等深深地联系在一起。 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竹筏就是其中一种,由竹材捆扎而成, 在有溪水的山区尤为常见。 游楠溪江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乘竹筏漂流了。 在狮子岩码头登上竹筏,仿佛贴水而行,还未感受到一丝颠簸, 竹筏就漂到了江心。 楠溪江竹筏 狮子岩是楠溪江中一座玲珑的小岛屿,顾名思义,因远看像一只石狮俯卧江面而得名,下半部分瘦石嶙峋,像狮子的骨骼,顶部则绿树葳蕤,似旺盛的毛发。 常言道:“龙配珠,狮配球。”造物主好像也知晓这样的搭配, 在狮子岩不远处竟真的安放了一座更小的岛屿,形似一个球。“狮子戏球”不仅神似,形也真的“似”! 在楠溪江上漂流,很多时候会忘记自己是在漂流。楠溪江有三十六湾、七十二滩,蜿蜒曲折,水清而浅,虽然名字里加了一个“江”字,但论水深和湍急程度,其实都达不到“江”的标准。很多地方的水深也就1 米左右,所以船夫大部分时间真的是在用一根竹篙撑船前行,水面可谓平缓至极。竹筏构造也十分简单,就是将几根粗而结实的竹竿捆绑成排,粗端做筏头高高翘起,细端做筏尾平铺水面。这大概与千年前谢灵运游楠溪江时乘坐的是同款吧。看着船夫悠然自得的神态,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恐怕也只有这无风无浪的楠溪江,才能使这简单的竹筏安然地泛行于水面之上。正是这种原始的构造,为很多游客带来了一些久远的快要被遗忘的野趣。船夫说:“夏天坐在竹筏上直接光脚踩水,不仅能感受到独特的凉爽, 还能让赏景的心情更加舒畅。” 如果你选择在傍晚的时候漂流,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从日落跨越到月升。那时候的楠溪江安静得只有竹桨划破水面的声音,偶然传来一群鸥鹭掠过树梢的声音,以及远处溪鱼跃出水面的声音,等你回过神来才发现,甚至没有记住这一路经过的风景——不同于游雁荡山时的思绪万千,在楠溪江上缓缓漂流,仿佛一切思绪和行为都是多余和不合时宜的。 【三】 在楠溪江上,有一种船名为“舴艋舟”。提起舴艋舟,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中的那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了。 舴艋舟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今,楠溪江大多数渡口已经失去功能,乘船出行的交通方式被汽车出行替代,被无数诗人提及的作为日常交通工具的舴艋舟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庆幸的是,在楠溪江上游的岩坦镇源头村,舴艋舟被作为特色文化保留了下来,当地还专门建了一座舴艋舟文化馆,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舴艋舟实物。 舴艋舟 舴艋舟的船头尖尖的,船篷用竹篾编织而成,远看确实像一只轻巧的蚱蜢。更有意思的是,走近了才发现暂时停靠在岸边的舴艋舟不用缆绳系泊,而是直接用一根竹篙穿透船头,深深插进江底的淤泥中。看到这场景,估计有人会想,恐怕只有在风平浪静且水浅的楠溪江上能这么做了吧,若在风大浪大的海湾,估计小舟瞬间就会被吹走,因舴艋舟所起的无尽诗情画意,恐怕也就荡然无存了。 谁让这里是楠溪江呢?烟波浩渺,白帆片片,鹭影翩翩,舴艋初停,作为千百年来楠溪江上最美的画面之一,被写进了多少诗歌, 被纳入了多少画图,成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梦境。 想当年,谢灵运应该也是乘坐这样一叶舴艋舟,沿楠溪江逆流而上,行至绿嶂山处,古木蔽日,幽深不可测,一时间让这位登山爱好者的探索欲不能自抑,于是舍船攀山,“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到达山顶后,逸兴云飞,谢灵运生发出又一句千古佳句——“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楠溪江蜿蜒曲折迷人眼,林茂岩多而不易看清前路的原始风貌。 谢灵运信奉佛教,在他看来,仕途不能如愿时不要委曲求全, 而是要去大自然里寻找答案。于是,他与永嘉山水开始了另一种神交与互动:永嘉的山水治愈了谢灵运的心灵,而他遍历永嘉山水留下的传世诗篇,无疑成了千年来楠溪江重要的文旅名片之一。 ★起于诗词,落于山水。述诗路绵延之梗概,讲瓯江人文之故实,话幽林古村之现状,道人间烟火之百态。 ★探寻古代诗人足迹,领略瓯江山水风光,品尝地方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