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现象(8)/柏杨解码
ISBN: 9787020108640
柏杨,人文大师,自称是“野生动物。1920年生于河南,1949年到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1968年,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12年,终被减为8年。一生传奇经历,一世著作颇丰。 代表作品:《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通鉴纪事本末》等。
《报刘一丈书》 “孚”的意义是啥,言人人殊。有人说应该当“ 孵”讲,有人说应该当“鹜”讲,有人说应该当“包 ”讲,又有人说应该当“信”讲。各有各的见解,这 都是文言文捣出的鬼,研究起来能把人研究得血压增 高。不过不研究又对问题无法明了,心痒不止。柏杨 先生曾为它下过不少工夫,今天才算豁然贯通,不敢 自秘,写出以告读者先生。呜呼,这个字已发明了五 千年矣,一直到今天才有适当解释,列祖列宗,真是 抱歉得很。 君没有听过相声乎?陈逸安先生和魏龙豪先生上 台鞠躬之后,陈先生乃日:“有那么一天,我饥饿难 忍,走到火车站,看见一件西服上衣没人看管,察言 观色,就把它俘了过来。”魏先生日:“俘了过来? 嘻,那是偷嘛。”陈先生日:“不,那叫俘。”魏先 生日:“明明是偷。”陈先生大怒日:“你食古不化 ,懂得个啥,那就叫俘。”魏先生乃不得不屈服日: “好好好,就算是俘。”连魏先生对这种定义都完全 同意无误,我们这些观众还有啥说的。前天柏杨先生 到朋友家串门,趁他不备,就曾俘了一大块年糕而归 。 于是乎我们可以知道“孚”到底是啥矣。盖孚者 ,俘也。其音相近,所以说十分的古典文学。有一次 我去领稿费,趁人不在,刚拉开出纳老爷的抽屉,该 出纳老爷从背后喊日:“嗨,你想俘点啥?”我立刻 自动自发地把它关上,这才真是有大学问在焉,一想 便知。我固无所获,他也无所损,双方一笑了之。如 果他喊日:“你想偷点啥?”我有如此伟大的人格, 岂能轻易和他了之?这是孚字的一解也。 孚字还有第二解,君拜读过明王朝宗臣先生的大 作《报刘一丈书》乎?你如果没有读过那篇文章,犹 如没有读过柏杨先生的文章一样,真是枉生人世,应 立刻发动马达,赶紧去读。如果读过,那当然是太好 了也。在该文中,用的“孚”字最多而最有力,他虽 没有对孚字下一定义,但可以推测出来(智力稍差的 读者,虽推测不出来,经柏杨先生一开导,谅不难恍 然大悟)。宗臣先生问日:“今之所谓孚者,何哉? ”这个孚,则高级得多矣,把上面那句话翻译成白话 ,便可知其传神。宗臣先生问日:“现在之所谓忠实 分子,是怎么一回事呀?”这比文言文更能使人耳目 一新。 “孚”这玩意儿,真是伟大。既可以偷之骗之, 又可以忠之实之,此中国文字之奥妙,洋大人异不懂 者也。 宗臣先生不是严厉问过了乎:“所谓孚者”是啥 ?那就是说,“所谓忠实分子”,是“何哉”耶?该 《报刘一丈书》中,有精密的描写。文日:“所谓忠 实分子者,一天到晚,策马(如今则坐汽车矣)于大官 之门。秘书(或副官焉,或传达焉,或门房焉,或听 差焉,或下女焉,或工友焉)故意不给他通报,他就 低三下四,拼命说好听的话,像妓女一样婉转赔笑, 然后从皮夹里掏出红包送上。这时候秘书才把他的名 片拿进去,而大官并不马上接见。只好站在马棚里, 和马匹马夫挤在一起,粪臭扑鼻。冬天又饥又寒,夏 天又蒸又热,实在难受,可是不敢走,亦不肯走也。 一直熬到天黑,拿红包的那个秘书出来,告之曰:‘ 大官累啦,今天不再见客啦,明天请早。’到了第二 天,不敢不来,亦不肯不来,半夜就起床,穿戴整齐 ,正襟危坐。忽然听见鸡叫,马上前往,敲大官的门 ,秘书大怒日:‘你是谁?’答日:‘昨天来的那个 。’更大怒日:‘你来这么早干啥?哪有大官这时候 见客的?’他心里颇为难过,但仍勉强忍住,结结巴 巴日:‘可是怎么办呀,求你让我进去站站!’秘书 第二次拿到红包,才算打开大门。他仍照老样站在马 厩里。幸而大官起来,高坐堂上召见。他紧张万分, 双手按地,爬到台阶那里,秘书日:‘进去呀!’他 假装害怕,硬是不动。后来还是抬起了头,捧上‘寿 金’,大官表示不接受;他一定非孝敬不可,大官表 示拒绝到底;他又第三度努力请求,这时候大官才勉 勉强强,不得不留下。然后他才爬起来,爬起来后又 鞠躬,一连鞠了五六个躬,方叩辞而出。 “出来后的动作更引人人胜,他向秘书哈腰日: ‘大官和我谈了很久,再谒见时务请帮忙。’秘书还 他一礼,他心中大喜,狂奔而出。途中遇到朋友,立 刻停马扬鞭(现在则是停汽车而从窗口探出其头),吹 日:‘我刚从大官公馆出来,大官为人,真是忠厚。 ’然后添枝添叶,信口开河日:‘他一定要留我吃饭 ,我因为有别的应酬,还不是为了那件什么事,老人 家还骂了我一顿哩。他家太清苦啦,我看他们的饭只 有一菜一汤。’朋友一听,因为大官对他甚好之故, 立刻肃然起敬。终有那么一天,大官偶尔谈起日:‘ 某某很可靠,某某很听话。’听的人谨记在心,也跟 着到处宣传,这就是所谓忠实分子。”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