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橘皮的往事/名家散文自选集

我与橘皮的往事/名家散文自选集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我与橘皮的往事/名家散文自选集
ISBN: 9787513917285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建筑工人家庭,祖籍山东荣成——父亲少年时跟随乡亲们“闯关东”,后来在哈尔滨市成家。梁晓声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学,适逢“文革”,不能继续升学也不能就业;两年后又逢“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知青”,先后做过知青班长、连队小学老师、团报道员、木材加工厂抬木工。 1974年,梁晓声被木材加工厂推荐,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剧本编辑编剧;1988年,梁晓声调入当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梁晓声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到目前为止,梁晓声创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2300多万字,由青岛出版社结集为50卷的“梁晓声文集”——现已出版长篇部分20卷。 梁晓声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获奖多多,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并有不少作品被译成外文;梁晓声亦发表了大量散文杂文、随笔、社会时评,同样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响。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多面手,“常青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他的许多作品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更加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对时代的思考性越来越成为无法被忘却的文学经典……

内容简介

我的父母 1949年9月22日,我出生在哈尔滨市安平街一个 人家众多的大院里,我的家是一问半低矮的苏式房屋 。邻院是苏联侨民的教堂,经常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我从小听惯了教堂的钟声。 父亲目不识丁,祖父也目不识丁。原籍山东省荣 成温泉寨村。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三十八代,尽 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 父亲十几岁时,因生活所迫,随村人“闯关东” 来到了哈尔滨。 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 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 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一个中国的农民 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 ,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一座丰碑。 父亲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 响,不仅因为他是文盲,也因为从1956年起,我7岁 的时候,他便离开哈尔滨市建设大西北去了。从此每 隔两三年他才回家与我们团聚一次,我下乡以后,与 父亲团聚一次更不易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反对 我们几个孩子看“闲书”的。见我们捧着一本什么小 说看,他就生气。看“闲书”是他这位父亲无法忍受 的“坏毛病”。父亲常因母亲给我们钱买“闲书”而 对母亲大发其火。家里穷,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糊口 ,也真难为他。每一分钱都是他用汗水换来的。父亲 的工资仅够勉强维持一个市民家庭最低水平的生活。 母亲也是文盲。外祖父去读过几年私塾,是东北 某农村解放前农民称为“识文断字”的人,故而同是 文盲,母亲与父亲不大一样。父亲是个崇尚力气的文 盲,母亲是个崇尚文化的文盲。崇尚相左,对我们几 个孩子寄托的希望也便截然对立。父亲希望我们将来 都能靠力气吃饭,母亲希望我们将来都能成为靠文化 自立于社会的人。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训斥和惩 罚,父亲是将“过日子”的每一样大大小小的东西都 看得很贵重的。母亲的教育方式堪称真正的教育,她 注重人格、品德、礼貌和学习方面。值得庆幸的是, 父亲常年在大西北,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母亲的教育。 母亲的教育至今仍对我为人处世深有影响。 母亲从外祖父那里知道许多书中的人物和故事, 而且听过一些旧戏,乐于将书中或戏中的人物和故事 讲给我们。母亲年轻时记忆强,什么戏剧什么故事, 只要听过一遍,就能详细记住。有些戏中的台词唱段 ,几乎能只字不差地复述。母亲善于讲故事,讲时带 有很浓的个人感情色彩。我从五六岁开始,就从母亲 口中听到过“包公传”“济公传”“杨家将”“岳家 将”“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是个很善良的女人 ,善良的女人大多喜欢悲剧。母亲尤其愿意尤其善于 讲悲剧故事“秦香莲”“风波亭”“杨业碰碑”“赵 氏孤儿”“陈州放粮”“王宝钏困守寒窑”“三勘蝴 蝶梦”“钓金龟”“牛郎织女”“天仙配”“水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