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微人格心理学(教你发现身体里另一个自己)

图解微人格心理学(教你发现身体里另一个自己)
作者: 速溶综合研究所//倪慢慢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4.90
折扣购买: 图解微人格心理学(教你发现身体里另一个自己)
ISBN: 9787115489470

作者简介

速溶综合研究所(简称:速溶综研)是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地轻松阅读从而增长知识的研究所。我们用图解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收获更广泛的知识。我们由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承担着不同专业图书的图解制作和研究的工作。让复杂难懂但又很实用的知识变成人人都能看懂的图解,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享受到自我启发的乐趣,收获更多的知识。

内容简介

1.3 现有的一切,早已在3岁时就写好了吗 文化的掠影 “3岁看到老”不仅是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童年 决定论”的衍生品,在东方的文化里,同样可以窥 见它的影子。 比如,《红楼梦》第二回,谈到宝玉抓周。当 他刚满1岁时,贾政便取来了各样物什摆放在他面前 ,他偏偏伸手抓走了脂粉钗环。贾政气得大怒,指 着宝玉骂道:“你必将是个酒色之徒!”后来,宝 玉无心学业,日日厮混在女人堆中,还美其名日: “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 女子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倒也真 像是某种应验。 我国民间素来有抓周的习俗,长辈借此来预料 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或好或歹,皆带着几分相信。 而在为人熟悉的故事里,无论是4岁让梨的孔融,还 是数岁让枣的王泰,皆成了良善的代表;那少时偷 针的孩子,长大后终因偷金而锒铛入狱。似乎太多 的习俗和故事都隐喻着“3岁看到老”的人格观,那 么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 3岁看到老,看的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家拉康(Lacan)认为,语言是一场诡辩 的游戏,“玫瑰”可以代表玫瑰花,也可以指代一 个美丽的女人。 同样,“3岁看到老”可以指3岁决定终生,自 此人格稳定、一成不变;也可以寓意着3岁前是生命 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将如海绵一般 快速地吸收外界的刺激,建立起对自我及他人的认 知框架。后者,或许更符合实际情况。 1.3岁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脑重的变化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大脑内部结构发育的状况。研 究显示,婴儿刚出生时,脑重约为370克;至1岁时 ,婴儿脑重达到成人的60%;至2岁时,是出生时的3 倍,即成年人脑重的75%;到了3岁,幼儿的脑重已 经接近成年人的脑重。之后,大脑发育速度渐渐趋 缓,这意味着大脑的复杂度和丰富性将基本定型。 2.3岁前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心理学家们 认为,婴儿最早能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批具有特定 意义的词语。1岁左右,开始出现真正的符号交际。 1岁半后,幼儿慢慢减少以词代句的现象,会说较多 词句。2岁后,幼儿逐渐能用较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 己的想法。2岁~3岁阶段,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长 ,几乎每天都在掌握新的词汇。到了快4岁时,儿童 已经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体系,成为一个颇具 表达能力的“谈话者”。 3.3岁前是自我意识萌芽的关键期。1岁前,婴 儿尚不能将自己作为一个主体与周围的事物区分开 来,直到他们开始意识到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而这成为自我意识的初级表现形式。1岁~2岁阶 段,幼儿学会叫“妈妈”,尝试将自己作为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