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旧书店等你

我在旧书店等你
作者: 朱晓剑|责编:雷燕青
出版社: 金城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我在旧书店等你
ISBN: 9787515524696

作者简介

朱晓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驻院作家,入选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出版作品有《我在书店等你》《美酒成都堪送老》等。《我在书店等你》入选第二届“全民阅读·全国书店之选”十佳人文社科作品。

内容简介

一流的旧书店:淘书斋 成都的旧书业有多少书店传奇,真是不可胜数。 有位做线装本的老兄,靠偶然的几册线装书囤了第一桶金,随后在旧书领域做得风生水起。 已年过八旬的蒋德森老先生在国内旧书业界被称为“书王”,他不仅熟稔成都旧书业的发展史,而且私人线装书收藏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都是有名的,老先生经营的淘书斋,30 年来一直是众多淘书者的快乐源泉。 在成都的旧书业,淘书斋是一个神话。 流传最多的一个段子是,在一些图书拍卖会上,蒋老师啃着馒头举牌买书,颇有点财大气粗的派头,一大堆旧书不管好歹,先拿下再说。他的库房里有多少宝贝,那可真是一个未知数。 我接触淘书斋的时间比较晚,那时还是一家小书店,在四川大学旁的文化路上,逛过几回,也顺便买了几册书。后来,书店搬到四川大学校园里,再后来,转到草堂的旧书市场,如此搬家,在书业也是常事。书店总要跟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做适度的调整,如此才能有立足之地。 有时懒得去书店选购,干脆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直接下单,有时间再去书店取书,如此购书模式也方便。记得淘过扬之水的《脂麻通鉴》和谷林的《书边杂写》,因为直接在网上预订,有好几次抢先下手淘到如意的书,真是快意。 有一天,遇到朋友心岱说,刚去书店看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却被你预订了,真是有一些“恨意”。但这样的淘书机会还是少之又少。 大概在2005 年前后,因为混迹“天涯读书”,结识了不少书友,也带他们去淘书斋淘书——此时的四川书市还在梨花街,而淘书斋就在它的四楼。印象中带沈胜衣去过,也带茶文化专家周重林去观书,在那里还遇到过有“大侠”之称的胡洪侠在淘书。 这等偶遇,不是很多,却看得出读书人对淘书斋的喜爱。 后来,淘书斋在罗马假日广场、文殊坊、四川书市和送仙桥古玩城等开有分店,一时无两,真是一种盛况空前的事情(也是旧书店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但喜爱旧书的人只是那么固执的一小群,旧书店依然小众,这样的开店法,是否能赢利,是否能生存,还真是一个疑问。后来,随着物价的上涨,实体书店经营得越来越不容易,好几家分店相继关门,只保留了送仙桥和玛塞城的两家店。 淘书斋有一副对联,极有意思:读书好潜移默化务虚求实成学问,好书读养性修真取义成仁是栋梁。横批:淘书斋淘。如此可见,淘书斋对旧书店的功能概括得真是齐全。 虽然有不少爱书人对淘书斋颇有“微词”,书价也比其他地方高一点儿,但仔细想来,这几年的旧书价格每年都有上涨的趋势。即便是普通版本的书,也是如此。而淘书斋的书价却是相对公道的。 蒋老师曾经说:“古旧书店本身还要有特点:那就是‘拾遗补缺’,外面没有的书,在这里有可能找到;外面能够找到的,在这里应该便宜点。古旧书店没有排班站队的,再没有这个特点就开不下去了。” 罗马假日广场的旧书店越来越少。当玛塞城收藏品市场悄然兴起的时候,淘书斋和几家旧书店搬到了这里,在淘书斋旁边是一家旧书修复的铺面。只要有空闲时间,蒋老师都会来旧书店坐一坐,理一理旧书。 我去逛过的次数不算多,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每次去淘书,等到9 点旧书市场散场,这里的几家旧书店还没有开门,故而失去了闲逛的机缘(旧书店一般都在10 点左右开门)。 在淘书斋刚搬过来的时候,几家旧书店计划做一次旧书论坛或旧书展,想请蒋老师坐镇指挥。可蒋老师说“年纪大了”,不再操办具体事情,“还是由你们年轻人来举办比较好,有什么需要我参加的,我来就是了”。 活动筹措了数月之久,玛塞城所在的市场方最初答应给予经费支持,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举办成,真是可惜。 2019 年,舒凡在湖南醴陵组织了一次旧书展。全国各地的旧书摊去了近百家,成都几乎是组团去参展。蒋老师也带着许多书,坐火车去参展。那次活动,我见到了蒋老师,全国各地的书友知道蒋老师来参加旧书展,纷纷前来拜访。这时候,我才知道蒋老师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要说在淘书斋淘了多少书,也没个准确的数目。我记得每次去淘书斋,总是有许多的收获,不会空手而归。我还曾淘到过一册民国旧期刊,是关于地方文化的,像这样的资料在旧书市场上已经难得一见了,而且价高,但淘书斋的书价还是公道的。想一想,成都有淘书斋这样的好书店,真是一种幸运。 ★ 二手书店,并非是二手生活。 ★ 不逛旧书店,将永失捡漏的机会。 ★ 淘书就是在遇与不遇之间,其中微妙也就有了故事。 ★ 感受过旧书独有的味道,你就会被它吸引,念念不忘。 ★ 淘书,未必在乎是否淘到珍本秘籍,而是在于淘书的过程,享受与书相亲相近的美好时光。 ★ 旧书店绝不是故纸堆里的旧时光,恰恰相反,是一个传承知识、传递书香的文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