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前770-前221)/中华历史文脉故事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前770-前221)/中华历史文脉故事
作者: 编者:何薇|责编:毛积孝
出版社: 河海大学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前770-前221)/中华历史文脉故事
ISBN: 978756306679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周平王东迂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 即位。幽王昏庸无道,宠 幸褒姒。废了王后申氏及 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 ,还以褒姒之子伯服为太 子。甚至为博褒姒一笑, 不惜“烽火戏诸侯”。当时, 周朝先祖在骊山上修建了 多座烽火台。若镐京危难 ,点起烽火,各路诸侯必 定会火速前来救援。 不久,镐京真的遭到了 西戎等游牧民族的进攻。 当时,申侯即原王后的父 亲,因受幽王排挤,与西 戎等部联合,发动了这场 灭周之战。幽王见大事不 妙,立即派人点燃烽火。 然而此时,诸侯们以为这 又是一场帝王的游戏,故 皆按兵不动,只有郑桓公 前来救援。公元前771年, 镐京沦陷,幽王在骊山脚 下被杀,郑桓公也未能幸 免。废太子宜臼在外祖父 申侯和各路诸侯的拥立下 ,成为天下之主,是为周 平王。 然而,经此一役,西戎 诸部对周王室的财富垂涎 不已,更是时不时派兵前 来骚扰、抢掠京畿地区。 先前,郑国之地居于京 畿之内。郑桓公见周王室 衰微,为谋求后路,问计 于太史伯。太史伯建议桓 公向洛河之东,黄河、济 水之南迁移。桓公采纳了 他的提议,后来便带领着 国人向东迁徙至雒东之地 。没有了郑国这一层屏障 ,镐京对于西戎部族如同“ 板上肉”。桓公战死,他的 儿子掘突继位,是为武公 。郑武公率领着郑国大军 昼夜不停赶往镐京,抗击 西戎部族。不久,秦襄公 、晋文公、卫武公也相继 派兵而来。 然而,战火的洗礼已令 镐京满目疮痍,到处都是 残垣断壁。面对西北部族 的骚扰、旧都的残破,疲 于奔命的周平王萌发了东 迁的念头。起初,周公、 召公就曾对洛邑城进行修 整。可以说,洛邑完全具 备成为新都的各类基础设 施和条件。于是,在秦、 晋、卫、郑四国军队的护 送下,周平王率王室贵族 安全迁都洛邑。而平王也 因勤王之功,对诸侯国大 加封赏。秦襄公因此位列 诸侯。 至此,随着平王东迁, 东周王朝正式登上历史舞 台。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已 经埋藏着诸侯坐大的伏笔 ,所以这之后,东周又被 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 期。 二王并立 骊山一战,周幽王被西 戎部族所杀,在参与叛乱 的外祖父申侯的拥护下, 废太子宜臼成为周朝天子 。然而,在部分诸侯朝臣 的眼中,平王的天子之位 ,沾满了其父亲幽王的鲜 血。在这个注重礼法的社 会中,这种行为是十分不 为世人所接受的。故而, 在宜臼继位的同时,在携 地,朝臣虢公翰等人拥立 了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天 子,是为周携王。 于是,周朝出现了“二王 并存”的局面。但事实上, 二王间实力是存在一定悬 殊的。当时,周平王的天 子之位得到了晋、卫、郑 等诸侯国的承认,遂成了 名正言顺,而携王势力则 较为单薄,几乎无人认可 。后来,镐京屡遭西戎部 族侵扰,平王被迫东迁至 洛邑。王室的衰落使平王 始终未能分出心来解决周 王室的内部分裂问题。 直到公元前750年,晋 文侯主动请缨,讨伐携王 之众。当时,晋文侯对平 王言道:“携王虽然是周氏 子嗣,但并未得各诸侯国 承认,这种自立为太子的 行径实属谋逆,应当严惩 。”于是,还未等平王批准 ,晋文侯便自作主张讨伐 携王。携王毫无准备,率 众慌忙应战。最终,晋军 所向披靡,攻破城池。携 王自刎而死。事实上,周 携王深知平王是尚无实力 前来进攻的。令他始料未 及的是,一个诸侯国君竟 然能够跳过周天子的批准 ,直接发兵攻打。后来, 晋文侯将城中宝物全都收 入囊中,搬回了晋国。 至此,二王并立的局面 正式结束,周平王形式上 获得了一统的权力。然而 ,现实总是事与愿违。携 王被杀,周王室的衰弱暴 露得更加淋漓尽致,东周 的混乱政局也随之拉开了 帷幕。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