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味集(精)/本色文丛

无味集(精)/本色文丛
作者: 黄晋凯|总主编:柳鸣九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无味集(精)/本色文丛
ISBN: 978755072433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时期 。新时期文学的成就,令国人欣喜,令世界关注, 为新中国文学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不论 是以痴情的还是以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近四十年来我 国文学的变异,也许都能或欣然、或勉强地接受这 一论断吧。 开放的时代,改革的浪潮,活跃的商品经济, 多向的精神探索,给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 台。八面来风,使人们激动、亢奋,也使人们晕眩 、困惑。新鲜中隐藏着那么多熟悉的东西,熟悉中 又包含着那么多陌生感。有多少禁区要冲击,有多 少问题要反思,有多少激情要喷涌,有多少苦闷要 宣泄,有多少理论要咀嚼,有多少“主义”要消化 ……于是,文学勃动了,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波涛, 一次又一次地激起涟漪,多元的格局开始出现,多 彩的图景开始形成,人们相信(至少是希望),要 文学再回到那灰蒙蒙的大一统状态,已经不复可能 。 在这方令人目迷的五色土上,敬奉的不再是天 神或超人,而是大写的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普 普通通的人,实实在在的人。人的地位和命运,人 的尊严和价值,逐渐又成为文学的聚焦点。文学又 回到了地上人间。文学在向“人学”复归。这是文 学的大喜,大幸。 然而,新时期文学尽管出手不凡,有一个较高 的起点。但它毕竟还年轻,显得有几分稚嫩。奔突 的热情中,隐含着某种难以明言的浮躁;沸沸扬扬 的追求中,潜藏着底蕴不足的缺憾。 按照某些文学史家的分期,三年一“伤痕”, 五年一“反思”,在短短的十年间,作家们成群结 队地匆匆忙忙地从一个阵地赶往另一个阵地,有的 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是在同一个地方打上几 枪便弹尽粮绝。“各领风骚三两月”,火红火红的 日子,但却未留下深深的烙印。批评家们东竖一块 里程碑,西建一座航标塔,这里推出一颗新星,那 里预言一位天才,旗帜鲜明,陈词慷慨,但却未必 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甚至连文学样式,也呈现过 类似轮番热闹的景象:话剧、中篇小说、朦胧诗、 报告文学,等等,据说,近来又在期望长篇能出任 主角。文学在涨潮落潮式地律动着,而非大江东去 般地持续向前奔流。应当肯定,涨潮落潮也是一种 美,也是一种规律,我们文学的业绩正表现在这一 次次的涨潮之中。 但是,潮起潮落的过于迅速,总使人感到有些 不安;落潮后的冷寂,也常给人以丝丝的惆怅。文 学自有她的苦衷,她的忧虑。 于是,新一轮的探索仿佛又在酝酿之中。有的 故作轻松地“玩”起了技巧,有的肩负使命寻找着 社会热点,有的旁若无人地返回封闭的自我,有的 孜孜以求地恢复现实主义传统,有的干脆傲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