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与聚焦--中国文学新生态

观潮与聚焦--中国文学新生态
作者: 李林荣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观潮与聚焦--中国文学新生态
ISBN: 978702014033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散文在“女性”和“新生代”的旗幡下,焕发出 了周作人曾经断言过的散文作为“文学发达的极致” 和“个人的文学之尖端”①的光彩与力量。而追索其 动因,远则可归于社会文化大背景的熏染和投射,近 则与文坛小环境的全面对外开放直接相关。当小说还 盘桓在“伤痕”、“改革”和“反思”的三岔路口、 诗歌还激荡在“朦胧”和“边塞”之间,三毛等台港 女性作家和中青年作家的散文海外汉语散文已随风潜 入夜似的,经外来文学文化译介大潮的裹挟,冲进了 有能力、有志趣规避或跳出小说、诗歌创作的常轨另 辟蹊径、别开生面的年轻一代作者的视野,促使他们 对散文创作的文体形态和文化担当,敢于放飞更远的 想象、探求更深的根基。 1990年代对于包括散文在内的各种形态、各种体 裁的艺术创作,都是一个严峻的试炼期。从整个198 ()年代社会文化和艺术观念连番变革的氛围中锻造出 来的文人品格和文化人阶层的角色意识,在1990年代 遭遇崭新的市场伦理和经济价值的冲击。不是招魂, 而是乞灵,不是重拾,而是寻觅,不是有所舍有所取 ,而是废墟感和荒原感的凸显,成了1990年代文化精 神的典型议题和时令征候。假如说1980年代的散文创 作因为参与了重新收拾人心的社会政治工程而获得了 自身的价值,那么,一方面,当时能被散文协力收拾 回来、归置妥当的“人心”,原本就主要是从社会政 治的维度上失落的,因而另一方面,这种收拾也基本 上是靠修复、调理、改善社会政治范畴的关系实现的 。简言之,安顿好社会政治关系,也就解决了1980年 代文学背后或文学深处的“人心”问题。 然而,1990年代的社会现实向文学提出的问题与 此已大为不同。快速培育、壮大起来的市场经济,把 完成了一度转型的话语和人心,带入了全新的问题情 境。散文领域奏出了“文化苦旅”的悲怆交响曲。神 情、姿态多少有些自我戏剧化的一位因文化历劫而沉 思、为文明碎片而忧伤的讲述者,站上了1990年代中 国文学的地平线。他脚底的体裁方位是散文,他身边 四外的布景和道具是亘古而来、层层叠叠的民族文化 遗址、遗迹和典籍。给这扮相和场景喝彩的声音,自 海外回旋到了国内。海外的喝彩,多着眼于这扮相和 场景蕴含的中国文化人格的凄美。国内的喝彩更多是 因为从中感受到了心理疗伤和精神补偿的效果:倒下 去甚至毁灭掉的,终将会显示出比击倒或毁灭它们的 力量更宝贵、更久远的价值,哪怕这价值暂时被遮蔽 、被抹煞,也必将会以从缺失或空白中反衬、反证的 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 比一度喧嚣而后又横遭贬抑的“文化苦旅”式散 文低调、质朴得多的学者散文,1990年代中期悄悄地 成了气候。被称为与“老生代”一字之别的“晚生代 ”散文家的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连同较早一步 扎营散文的初以老年寻根小说家的独异面目成名的汪 曾祺,再加上贾植芳、潘旭澜、蓝英年、蓝翎等年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