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教育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69.12
折扣购买: 重新认识日本文化-哀愁的岛歌
ISBN: 9787553998206
周朝晖,福建厦门人。知名日本文化研究者,自由撰稿人。在日游学旅居多年,对日本文化诸相有较广泛的观察与深入研究。归国迄今为《书屋》《读书》《书城》《寻根》及澎湃新闻等书评期刊和新媒体撰写文化随笔。著有《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人》《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日本茶道一千年》等。
哀愁是琉球汉诗的底色 在漫长的东亚海域史上,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周边诸国留下的烙印是相当深刻的,汉文曾长期被作为国际语言,而汉诗则是诸国知识精英共同的抒情工具。汉诗,曾是汉字文化圈内衡量学习中华文化成果的一个标尺,与古代中国往来频繁的朝鲜、日本、越南、琉球人都曾悉心学习过这种形式整饬、内容广泛、意境深远、音节优美的格律诗,千百年来成绩斐然,各有可观,其中卓越者甚至令其本家惊艳! 东亚海域诸国中,据说朝鲜汉诗历史最为悠久,成就也最高。朝鲜汉诗我几乎不曾接触,据毛翰教授考证,朝鲜人学汉诗,最早起源于箕子在朝鲜立国后回到故国,作《麦秀歌》以述怀,迄今也有两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了;日本汉诗则诞生于倡导大化改新的天智天皇时代(668—672),距今也有近一千五百年。越南学习汉诗晚于日本,《全唐诗》才开始出现他们的诗作。琉球汉诗起步最晚,在东亚诸国学习汉诗的莘莘学子当中,琉球汉诗无疑是姗姗来迟的插班生。从现今发现的最早琉球汉诗(十七世纪中期)算起,不到四百年历史。十八世纪初期松江府诗坛评论家孙铉辑评的国朝诗歌选集《皇清诗选》中,也给属国朝鲜、安南、琉球汉诗人留了一席之地,收录琉球汉诗人蔡铎、曾益等二十五人的七十首诗作和八篇散文,此为琉球汉诗传世之始。但此后琉球汉诗创作源源不断喷薄而出,诗家辈出,争奇斗艳,呈现光昌流丽的繁荣景象。到康乾年间已有诸多著名的汉诗集传世,如蔡铎的《观光堂游草》、程顺则的《雪堂燕游草》、蔡温的《澹园诗文集》、曾益的《执圭堂诗草》,甚至直到十九世纪琉球存亡之际,依旧弦歌不绝余韵缭绕,堪称“汉诗文化圈”的一个异数。 琉球汉诗的发生、发展和成熟是个很特殊的存在,学步虽晚,但进步神速,从数量和质量上皆有可观之处,而在某些特质上琉球汉诗更有毫不逊色于朝鲜、日本、越南汉诗的独特造诣。至今读来仍令我等惊叹。一般国人“望而生畏”的古诗、文言文竟被远在汪洋一隅的荒岛远人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那种跨语言跨文化的鸿沟接二连三被如此轻松越过,不可不谓是东亚乃至世界一大文化奇迹! 洪武五年(1372),琉球接受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诏谕,与明朝正式确立官方往来关系,成为大明王朝主导的东亚册封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成员,双方开始频繁的政治、经贸和文化往来。洪武二十五年(1392),琉球国开始向明朝派遣官生到国子监留学,琉球官生在学习以程朱理学为中心的儒学之外,兼修诗文之道,因为那既是“文章华国”精英的基本教养,也是和宗主国士大夫阶层应酬往来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因此学习、创作汉诗的风气十分浓厚,几百年间也涌现出不少名垂琉球文学史的大家。 ...... 丛书推荐语:日本作为一个世俗层面充分西方化的国家,却又不时在隐性的精神文化层面体现出它东方化的一面,关于它的话题都体现出极大的内在张力。在中日关系纷繁复杂的今天,重新认识日本文化,进而重新认识我们今日所处的历史阶段,更显出其现实性与紧迫性。 本系列由《日本番薯记》《象牙的船,白银的桨》《哀愁的岛歌》《富士山与西子湖的对望》四本书组成,从不同面向解读日本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旅外学者的亲身经历和人文关怀,带领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东瀛风情,重新认识日本文化的丰富底蕴与独特韵味。 本书推荐语:《哀愁的岛歌》以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为基础,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眺望往昔中琉之间频繁的互动往来,勾勒出琉球国兴衰起落的基本轨迹,特别聚焦其历史劫难之流转演变的几个关键瞬间,揭示造成其不幸结局的内外部因素。同时,作者多次造访琉球,通过对历史现场的田野调查,发掘年湮代远的历史记忆,试将深海波涛的历史回声与尘封已久的弦外之音传递给身处现代的读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