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70
折扣购买: 黄遵宪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ISBN: 9787519034870
赵峰,男,1981年6月生。山东枣庄人。助理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同年12月进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戏剧影视理论研究。在**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约20万字。主持参与完成多项**社科基金艺术学及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在黄遵宪四五岁时,父亲黄自稳隔段时间就领 小留才(黄遵宪乳名)到姥姥家住玩数*。姥姥住 在黄岗村南五里路外的于庙村,那里是一个枣梆戏 窝,村里及周边村庄经常有戏班来演戏。黄遵宪是 在那里初知戏台,见到演戏的。 戏台是用木板连接搭成的。成人稍低头即可从 台下穿过。通常一个台口(搭一次台)可连演数天 ,乡亲们“热戏”,演出地点“吃戏”,每天少不 了“三开锣”。黄遵宪常随老人们去看戏,幼小的 他对戏曲有了深刻的印象。 起初,黄遵宪喜欢有武打的热闹戏,*好看的 是花脸武打戏。他心里纳闷:“演员怎么长了这样 的脸?”“那是化的妆!”身旁的大人告诉他。“ 包公的胡子这么长,怎么喝粥?”“不会撩起来喝 吗!”旁人为他解惑。戏开演前,他好奇地跑到后 台,透过台板缝看演员化妆,才发现原来是演戏人 拿黑笔朝自己脸上画的。回到家里,满脑子装着花 脸的黄遵宪,趁父母到田里干活的工夫,趴在灶下 用手指抠出锅底灰,照着小镜子,往自己的脸上画 开了。画得不像样,洗了再画。父母回来看见了, 狠狠地斥责了他一顿。花脸戏成了黄遵宪的心事。 每次看戏,他都翘首等待花脸上场。花脸下台了, 他就转到后台,看花脸在干什么。如果花脸演员不 卸妆,他非要看完了花脸戏才回家。逐渐地,他能 分辨出不同戏种的唱腔。哪是“柳子”,哪是“梆 子”,哪里的戏班演哪种戏,谁唱得好,谁耍得好 ,他都知道。黄遵宪觉得柳子戏比梆子戏*好听。 当然,他*喜欢看的还是花脸演戏。十里八乡凡有 演戏,他一定去看。戏收场了,他就在回家的路上 听长辈们评说谁唱得好、谁做功好、谁的武戏棒。 回到村里来,他也学着大人的口气,向没去看戏的 人们学讲一番,村里人都说黄遵宪是个小戏迷。 郓城一带被称为“武术之乡”,小孩子们学习 武术十分普遍。10岁那年,黄遵宪跟会些武术的父 亲拎着一包点心,去拜师习武。武师姓赵,教“六 步拳”,家住离黄岗七八里路的赵庄。黄遵宪不喜 欢练这种拳,学了一年就不练了。由黄广勋引荐, 他又到马亥村拜了**拳师马体林为师,学习洪拳 。当我问到黄老先生武术功底如何时,他讲:“我 在武术方面没有什么造诣,只是一个爱好者。就我 们村上的人讲,许多人既会唱戏,又会武术。每逢 农闲或逢集过节,不是在本村自娱自乐,就是去临 村看戏。” 黄遵宪家只有几亩薄地,收成少得可怜,家人 吃糠咽菜,勉强糊口。每逢赶集,父亲去集市帮有 粮人家卖粮食,靠出力搬运粮食挣得一份工钱,并 顺便收回散落在地上的几把粮食,聊补家中粮缺。 黄遵宪原名黄遵孔。在他12岁那年读私立黄岗小学 的**天,老师给他改为现名。后来,黄遵宪才知 道,晚清有个革新派诗人与他重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