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影(我家的老照片)

岁月留影(我家的老照片)
作者: 丹孃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80
折扣购买: 岁月留影(我家的老照片)
ISBN: 9787108059949

作者简介

丹孃,职业摄影师、记者、独立撰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全日本写真联盟会会员,上海市广告摄影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女摄影家协会副会长。曾任《上海电视》《星河影视》《每周广播电视报》摄影记者,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专职摄影师。已出版摄影作品集《瞬间永恒》、散文集《城市的岁月》,作品人选《中国广告师年鉴》《上海商业摄影师年鉴》《上海文化年鉴》《上海画报》《上海采风》等,举办个人摄影展《丹孃世界》《日本印象》《瞬间永恒》《城市的岁月》等,拍有电视纪录片《丹孃的“克勒”情节》《镜魂》。

内容简介

我的爷爷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摄影爱好者,用现在 的话说,是一位超级摄影发烧友。 从他拍摄的照片和留下的大量底片里,我能感受 到一个家族在时光岁月中的变迁。当我用文字描述那 个跌宕起伏的年代时,无形中和他的图片产生了一种 契合和对接,这种感觉真是奇妙无比。 爷爷为什么会喜欢摄影,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究竟 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也许,这一切都与他的个性有 关,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爷爷是一位从小受中国 传统文化熏陶长大的人,同时,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 较早的人,年轻时因为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受聘于上海 工部局担任英文翻译。他生性喜欢交友,又喜欢旅游 ,这样,就让他较早地接触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也较 早地触摸到照相机——这样一种舶来品。 假如追溯历史,照相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由西 方的传教士带进中国的,可以说,1839年发明的摄影 术是西方科技及文明的一种结晶。1850年左右,上海 复旦大学的创办人马相伯目睹了法国神父在刚盖好的 董家渡教堂前拍照的情景,他形容这张照片曝光的时 间几乎有半个小时,所以坐在镜头前的人都已麻木, 拍出来的人是模糊的,但背景这座教堂却非常地清晰 。中国被迫开放口岸后,西方的人像摄影师很快进入 中国市场,他们原先设定的客户是西方旅客,或在租 界里的外国侨民,但很快发现了本土居民的消费能力 和要求。人像摄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风靡起来 ,同时,这种需求也渐渐走进上流社会家庭,拥有一 台相机,也成为有钱有闲阶级身份的象征。爷爷有了 第一台莱卡相机,休闲时给妻子拍给孩子拍,增加了 家庭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满足了他个人旅游摄影的爱 好。那个年代,摄影的兴起也带动了出版、旅游等行 业的发展。爷爷经常会将照片投稿给杂志,在摄影沙 龙里和摄影爱好者切磋技艺,遇上生活困难的影友, 也会慷慨送片,帮人赚些稿费养家。直到晚年,他还 记挂着年轻时一起玩过摄影的朋友,逢年过节去探望 ,还会谈起风华正茂的当年。我想,年轻时代的我奶 奶便是他镜头里最好的模特儿了。 我的记忆中一直保留着这样一个情景:上海的一 栋石库门老房子,老虎天窗的一束阳光下,一位坐在 太师椅上的老人,手拿一台老式的莱卡相机,正对着 小板凳上的一个女孩解说着什么……这个祖孙同乐的 生活场景,正是我孩提时听爷爷讲解相机的瞬间。爷 爷说:“照相机很神奇,它是一个可以玩一辈子的玩 具。”爷爷又说:“你只需掌握光圈速度,用光构图 你已经在画画中体会了,我就不用教了。”就这样, 我背起了那台老相机,迈出了摄影的第一步。兴趣是 学习的最大动力,没多久,我学会了简单的拍摄。家 里楼梯脚下搭个暗房,我给小叔充当暗房助理,于是 ,冲胶卷放照片,后期制作也玩得不亦乐乎。在那个 黑白年代,一个个胶卷记录了我摄影的成长。爷爷时 而也会聊聊他的过去。年轻时的爷爷是个追逐时尚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