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北部海域环境容量及滩涂贝类资源修复/现代渔业创新发展丛书

辽东湾北部海域环境容量及滩涂贝类资源修复/现代渔业创新发展丛书
作者: 袁秀堂//赵骞//张安国|责编:王静//朱瑾//付聪//习慧丽|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80.00
折扣价: 142.20
折扣购买: 辽东湾北部海域环境容量及滩涂贝类资源修复/现代渔业创新发展丛书
ISBN: 978703068436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辽东湾北部海域生境和资源多样性、环境及生态问题
第一节辽东湾北部海域的范围及区位特征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地处北温带,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渤海东北部的辽东湾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海湾,其海底地形自湾顶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湾东侧水深大于西侧,最大水深位于湾口的中央部分,水深约 32m。“辽东湾”一名,据《辞海》解释,其狭义上指西起辽宁西部六股河口,东到辽东半岛西侧长兴岛;广义上指自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到河北省大清河口连线以北的广阔海域。辽东湾虽然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纬度最高的海湾,但并未被收录到《中国海湾志》中,或许是因其范围太广、面积太大而无法以普通海湾来对待。
  在辽东湾的北部,自营口墩台山( 40°18′12″N,122°5′4″E)至葫芦岛灯塔山(40°42′50″N,121°1′27″E)连线,纵深到辽东湾湾顶,基本与辽东湾 10m等深线以浅的海域重合,面积大约有 6676km2,本书将该海域定义为辽东湾北部海域
(图 1-1)。辽东湾北部海域口宽度达 98km,南北长 56km,东西宽超过 100km,滩涂面积达 670km2,主要包括“一湾三河口”,从西向东分别是锦州湾、大凌河口、双台子河 ①口和大辽河口(吴桑云等, 2011)。其因  生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及对周边滨海城市(营口、盘锦和锦州)的生态与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气候和灾害
  辽东湾北部海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据《中国海湾志》第十四分册
  (重要河口),该海域气候特征主要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但冰雹暴雨、干旱、大风、海冰等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发生。该海域累年平均气温约 8.9℃,年气温变化范围为 –9.4~24.8℃,7月
① 2011年辽宁省政府发文将双台子河更名为辽河,本书使用双台子河。
  图 1-1 辽东湾北部海域区位及范围(深蓝色海域)
  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累年平均降水量约 667mm,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 60%,春、秋两季降水量分别约占全年的 14%和 19%,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 7%;累年平均风速约为 3.8m/s。累年平均日照时数约 2917h,平均日照百分率为 66%。
  长达 4个月的结冰期是该海域不同于我国其他海域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海冰灾害是辽东湾北部海域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 Zhang et al.,2013)。通常,海水自 11月中下旬结冰,到第二年的 3月中下旬终冰,冰期 80~130天(Gu et al., 2013)。冰情严重期间,冰盖范围大,冰块随海流移动,导致辽东湾北部海域的航道阻塞、船只及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损坏、港口码头封冻等,对沿岸的渔业生产(尤其是水产养殖)产生较大的影响(徐广远等, 2010)。近百年来,几乎每年海冰都能造成灾害,尤其是在 1936年、1947年、1957年、1969年、1977年和 2010年造成的危害较大(Zhang et al.,2013)。以 2010年为例,30年一遇的渤海海冰灾害影响了 6.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00万美元( Gu et al.,2013)。另外,冰雹暴雨引起的洪水是该海域偶发的自然灾害;台风在该海域过境较少,但也偶有报道。
三、水系和水文
  辽东湾北部海域主要入海河流有 4条,自西向东依次是小凌河、大凌河、双台子河和大辽河(图 1-1)。其发源地、流域及河流水文特征等基本情况见如下介绍。
  (1)小凌河,蒙古语称“明安河”,古名“唐就水”,隋唐时为“彭卢水”,辽、金时称“小灵河”,元代改“灵”为“凌”,后一直沿用此名。小凌河发源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北部的楼子山东麓,总长 206km,流域呈长方形,东西长 90km,南北宽 60km,地势自西向东、由南北向中部倾斜,流域面积为 5480km2  (陆孝平和富曾慈, 2010)。水文站设于辽宁省锦州市,径流量为 3.46×108m3/a,输沙量为 224×104t/a(张锦玉等,1995)。
  (2)大凌河,古称“渝水”,又称“白狼水”,唐代时改称“白狼河”,辽时称
  “灵河”,金、元时改“灵”为“凌”,称“凌河”,明代时始称“大凌河”,以与“小凌河”相区别。大凌河有北、西、南三源,全长 435km(陆孝平和富曾慈,2010)。北源出自辽宁省凌源市热水汤街道,由此向南汇入西源;西源出自河北省平泉市(原平泉县)榆树林子镇宋营子村;南源出自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大黑山(旧称白狼山)。流域面积为 23 549km2(陆孝平和富曾慈, 2010)。水文站设于辽宁省凌海市,径流量为 16.33×108m3/a,输沙量为 1769.5×104t/a(周永德等,2009)。
  (3)双台子河和大辽河所在流域统称为辽河流域,发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四省(区),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被誉为辽宁的“母亲河”。辽河总流域面积为 221 100km2,全长 1345km(陆孝平和富曾慈,2010)。水文站设于辽宁省营口市,大辽河径流量为 39.51×108m3/a,输沙量为 1002.1×104t/a(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1998)。辽河有东、西两源。东源称东辽河,出自吉林省东南部吉林哈达岭西北麓;西源称西辽河,出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东辽河、西辽河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福德店汇合后称辽河。
  1958年,辽河流至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沙岭镇分为两支,一支穿越盘锦市双台子区流入渤海,称双台子河,即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红庙子村以下河段,长约 130km;另一支与浑河、太子河合流后由辽宁省营口市入海,称大辽河,全长 97km。从源头计,双台子河全长 829km,流域面积为 135 200km2;大辽河全长 509km,流域面积为 27 300km2(陆孝平和富曾慈,2010)。
  从水深来看,辽东湾北部海域基本与 10m以浅海域重合。潮汐类型为规则半日潮,每日涨落潮两次(乔璐璐等, 2006;刘恒魁, 1990)。大潮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左右。通常每月初一的 4:50是满潮时间,此后每天潮时推迟 48min。涨潮时潮流为东北方向,落潮时潮流为西南方向。通常 7~9月的潮汐变化潮位较高,12月至次年 2月潮位较低;平均潮差约为 2.7m,最大潮差约为 5.5m,是全
  国潮差最大的海域。潮流类型为规则半日潮, M2分潮为其优势分潮,且浅水分潮较为显著。潮流呈往复流特征,流速较大,最大可能流速超过 100cm/s。余流流速较小,不超过 10cm/s。
四、地形和地貌
  辽东湾北部海域除锦州湾外,其余部分主要为辽河口(包含双台子河口和大辽河口)。辽河口东起大辽河,西至小凌河,海岸线长达 300km。据《中国海湾志》,该区域按动力学特征分类为缓混合型陆海相河口区域,整个区域主要包括浅海滩涂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滩涂区域淤泥质岸段,潮滩平缓,滩面坡度为 0.25×10–3~0.5×10–3(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 1998)。辽河口水下三角洲位于辽东湾北部海域的东北侧,系由双台子河、大辽河、大凌河和小凌河共同沉积联合形成的一个水下三角洲平原,其平原区地势低洼平坦,海拔 2~7m(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 1998)。据蔡锋等( 2013)报道,该三角洲平原向海可延伸至 20m等深线以外,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平均坡降为 3×10–4~4×10–4。在双台子河口和大辽河口及口外海滨普遍发育有沙坝沉积体系。这些以细砂或粉砂为主的砂体,是辽河水下三角洲平原表面与岸线呈高角度展布的典型堆积地貌,如辽河西滩、蛤蜊岗(旧称盖州滩)等。在水下三角洲平原上发育有海底古河道、水下沙脊群和水下浅滩等微地貌。在辽河口海域有一水深很浅的地貌,其水深在 1m以内,低潮时露出海面,构成浅海浅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