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天下

功夫天下
作者: 王圣贤//樊廷强|责编:尹欣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49.00
折扣购买: 功夫天下
ISBN: 9787512684621

作者简介

王圣贤,安徽全椒人,生于1969年。现居济南。独立学者,“心事集合”理论创始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EMBA。著有《心事集合》《功夫天下》《武码头》,发表过多篇论文。2019年赴美访学一年,在美国传播中国功夫和书法。 樊廷强,山东郯城人,生于1959年。原济空大校、教官。著有《中国拳术与功夫》《中国武术》《武术散手速成》。武术散打优秀裁判。2018年被中国功夫文化发展委员聘为功夫专家。自幼随父习练家传武艺, 8岁拜在少林寺素法大师门下学练少林功夫及器械。最擅长螳螂拳,师父威震山东的“猛虎三”于东晋先生将一生绝学(点穴、按道、暗器、帮手)倾囊相授。在螳螂拳本质特点的基础上,融合了多年来所拜的各位师父拳法功夫之精华。于螳螂中能见八卦(周永福先生)、见八极(李赞臣先生)、见形意(孙玉君先生)、见少林(朱宪章先生)、见军体(杜中勋先生)。将众师之长化入自家的心性中, 看是众相, 却是一家。 出入间已化为一。 一个具有军人热血能征善战的“铁螳螂。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人的长生久视取决于对阴阳的把握方式和程度,亦可见阴阳之重要。1.贤人,逆从阴阳,益寿而有极时。2.圣人,不昧阴阳,精神不散,可以百数。3.至人,和于阴阳,益其寿命而强。4.真人,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纯阳之体而不死,才是功夫修炼实现长生久视,得诗意自在的终极目的。这里的阴阳既是指人体内的生命系统,亦指人体和宇宙系统的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道的具体变化表达。因此,阴阳对于人的生命和功夫而言十分重要。 阴阳,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矛盾又互相融合的力量。我们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导出来“阴阳相济谓之功”的功道论断。阴阳和后来的五行学说成熟于宋代。历史上就有关于阴阳平衡是否就是阴阳对等的质疑?阳重要还是阴重要?抑或同等重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船山先生有“阴阳并建”之说。功夫是实践的学问,所追求的不仅是一个理论自洽,更是一个实操自洽。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过,理论上对称的实际上不一定对称。 很多人都在说功夫之理源于《易经》,但真要问及于何处,所答的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道理。初听似乎什么都讲到了,什么都包括了,细究或真做起来却是混沌一片,似乎什么也没说清楚,什么也用不上。 那么,《易经》中什么才是功夫的核心法理?六十四卦中,具体哪一卦是功夫的外在形态之象、内在劲运之法呢? 清楚前者,则明功夫的宏观法理;搞懂后者,则通功夫的微观具体形态和用法。 在本书第贰章我们推论出功道修炼三卦:《咸》《艮》《豫》。《咸》是功夫小成之象,《艮》是功夫大成之象,《豫》是功夫练成之态。功道的价值承诺是《乾》,功夫的有效打击是《大有》。那么,在这些卦中阴阳是如何分布的,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所有的功夫(武术)都是为了技击而被创造出来的,在实现打击的一瞬间,都是以阳刚为主导的实劲。否则,就无法格斗和拼杀。因此,无阳刚就无技击。但如何实现一击瞬间的阳刚打击力,各个拳种的实操路径和技巧不同,不过可以从中提炼出来普遍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所有的功夫里都在分合阴阳(刚柔、虚实),不懂阴阳就不懂功夫。因此,首先要搞清楚阴阳的道理。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万物背后,推动其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界定,为世间万物生发、成长、衰亡的原动力,是中华文明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内部和外部之间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原。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功夫天下》是一本将功夫的精髓、定义、招式、心法等化于文字的武学理论作品。对于功夫的诠释,既要懂得功夫的本身,又要在文字方面对其有深入的理解。本书作者综合了理论、实践等方式;动用了古今中外哲学、科学等手段,书中亦有拳法、步法的插图,搭配文字,让读者更好理解“功夫”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