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访寺记
ISBN: 9787807705024
\"青青,原名王晓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已出版《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小桃红》《采蓝》等作品,其中《白露为霜》荣获孙犁散文奖。\"
\"明福寺 谁藏起了你的青丝 我怅然立在桥头,桥下是永济渠的河水在骄阳下闪亮,顺河街就像是梦幻里来过。我似乎看到小小的自己手心里攥着五元钱,在这样古旧、破败的街道上走过。我前世似乎来过这里。这是甲午的夏日,滑州(今河南省滑县)道口古街。 太阳刺在头顶,天极热。只有冯杰、鲜明和我下得车来,在这寂然的街道上转悠,仨人一起转进一个院落,木门紧闭,荒草长得及膝。院子里放着被主人废弃的瓦盆、瓦罐、铁锨。冯杰捡了一个瓦盆说要回去养荷花,我捡了一个被泥巴涂得看不出颜色的瓷罐准备回家插花。回家用清水洗了,是一个鼓腹小罐,下半截是黑色,上三分之一是咖啡色,显得古朴安静。如果一大捧野菊花放进去,殊是相宜。这罐上还有一道浅浅的裂缝,好像一双神秘的眼睛在注视着我。夜梦,我六岁时被送一古街人家,少妇穿月白上衣,青裤子,眼如星子一样闪亮。她揽过我说,你就是我走失的女儿,一个道人说会有一天,被一个驴子带回家。今天一大早,我眼睛一直在跳,知道是有人要来。我亦不认生,从驴背上下来,径直钻入她怀里。突然我在她的条几上发现了一个油罐,与我白天清水洗过的罐一模一样,一惊,我醒了。 白天,我赶紧去看这个从滑州带回的瓷罐,里面放着一大捧从湖边采来的野菊花,还散发着幽幽的香味。难道这香味是个药引子,引出我的前世今生。 关于前世今生,滑州的明福寺塔里的记载最奇。明福寺的名字就是因了一段关于前世今生的缘分。说是隋时,一名叫杜明福的滑人的妻子,生前常诵《法华经》,去世后转生为名叫崔彦武的男子。崔三十岁时为滑州太守,突然有一天通晓了自己的前世,他对随从说自己前世是这里一人的妻子。“‘吾昔为此郡人妇,今知家处。’因乘马抵城 (瓮城),入修巷,指门而呼。”那个杜明福已经垂垂老矣,急忙开门迎接来人。这崔太守指着东墙上隆起的地方说:“我生前诵读的经书和金钗都藏在这里……”大家惊诧地敲开墙,果然有。然后他又指着院子里的树说:“我那梳头掉下的头发,都藏在树洞里。”大家惊异视之,果然。杜明福感慨流泪说:“这个与我亡妇所记一模一样。真真奇矣。”知道眼前这个年轻的太守竟然是自己前世的妻子,杜明福做了一个决定,舍宅建寺,因号明福。 明福寺已经不在了,空余下这高高的明福寺塔,立在滑州的欧阳修广场上。在这个众鸟低飞的秋天,因了欧阳修,一行诗人又去滑州参加欧阳修文学笔会,这莫名的缘分实在奇巧。有些地方,你非得一去再去,让有些感情发酵酝酿。欧阳修于1040 年到滑州任武成军节度判官,1042 年秋任滑州通判,两次任职滑州,建“燕私之居”,名曰“画舫斋”,后创办欧阳书院。据说两次到滑州都在秋天,也是个闰九月,他环视北中原,一片萧瑟,“风吹城头秋草黄,仰见鸣雁初南翔”,被贬的失意与感慨,让他在滑州写了著名的《秋声赋》。那“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秋声,其实也是人世苍茫的秋声呵。 是日滑县,半夜起大风,一阵寒意把我吹醒。大夜迷茫,风声飒飒,是为秋声。难不成文忠公灵魂有感,让秋声相迎。我隐约间听到明福寺塔上的风铃在秋风里阵阵响起,摇动我心间万千心绪,问问明福寺,这人世纠结的缘分,是顺从还是抗拒。风声阵阵,似在回应:“道法自然,顺从命运,来亦不拒,去亦不忧,如山涧流泉,一路流香滴翠,任山花倒映,飞鸟相与还……”\" \"●内附40余幅知名插画师所作精美插图 《访寺记》中,有40余幅素净简洁、幽深灵动的插画,与优美清净的文字相映成趣;书中还有多幅禅诗书法、花鸟小画,都是可以久久把玩之作。 插图、书法由河南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先生所作,他是知名的插画师、散文作家。出版过多本文画集及散文集。获得过《中国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宗教文学奖、屈原诗奖等多种奖项,文坛称其为“获过台湾文学奖项Z多的大陆作家”。其散文还入选过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知名作家热赞《访寺记》 从青青的《访寺记》中,感受到了诗静、人静、佛静,好像又回到了“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慢生活中。 ——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鲁枢元 为《访寺记》作序的原因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作品出现,直探内心,让人读后感到平静。 ——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 叶小文 《访寺记》里有不少篇章使用了传说和故事,寥寥几笔情态毕现,引人入胜。实质上(青青)是一个不受文体类别限制的作家,《访寺记》毫无疑问更体现了这种写作气质。 ——知名诗人、画家 琳子 ●72个访寺故事,72段心路历程,在行走中安顿灵魂 《访寺记》中涉及的72座寺院,无论是在青山或是闹市中,赫赫有名或寂静无声,均各见风貌。本书的本意其实是唤起人们内心的“隐士”,如果我们偶尔能从生活的喧嚣中隐身,听从自己的心灵,那我们就是现代隐士。作者青青以亲身经历,描绘了寻访名山、参观寺院、陶冶性灵、回归自然的慢生活,语言优美、意境悠远、风格清凉。带我们回到远离喧嚣城市的山里,体验山林深处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