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60
折扣购买: 唐诗纵横谈(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20912
1929年生,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胡小石先生,1959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著有《高适年谱》《韩非子札记》《九歌新考》《中国文学批判小史》《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唐语林校证》《李白评传》等,主编有《唐诗大辞典》《唐人轶事汇编》《册府元龟》等。
研究唐诗必须根据现存文献,当然无法回避版本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前人文集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才能知道各种本子的优劣,从而有所抉择。 版本问题与印刷术的发明有关,这里也应做些介绍。 唐代中晚期时,已有印刷品出现,但多限于佛像和历本等物。五代之时,已有官府主持雕版印制的五经和九经,也有一些私人主持印制的总集和类书,但这项技术用于印制文集,要到宋代之后方才普遍。 一些热爱前人诗文的文士,自然会想到运用这项新的技术把喜爱的集子流传下去。穆修刻印韩柳二集,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有关此事,宋人笔记《东轩笔录》卷三、《曲洧旧闻》卷四等书均有记载。后人综合诸说,作《穆参军遗事》,引《辨惑》曰:“穆参军老益家贫,家有唐本韩柳集,乃丐于所亲厚者,得釜募工镂板印数百集,携入京师相国寺,设肆鬻之。伯长坐其旁,有儒生数辈至其肆辄取阅。伯长夺取,怒视谓曰:‘先辈能读一篇,不失一句,当以一部为赠。’自是经年不售。”生动地记录了这些文士的热忱和干劲。 穆修整理韩集,倾注了巨大的精力,时历二纪之外,文字才行点定,刻印成集后,自行设摊出售。由此可见,随着新技术的采用,书籍迅速地成为流通商品,这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意义。 唐人诗集也就以更大的规模流通于社会。 如果说,唐代诗人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不致散佚泯灭,费尽了苦心,还是难以经受兵燹的洗劫和时光的冲刷。即使像白居易那样,经过周密思考,将六七十卷的文集抄写五本,三本藏在少受外界侵害的佛寺,两本分付亲人。但就是这样,各处藏本还是不能保证安全。香山寺的本子经乱不复存在,东林寺的本子则为淮南军阀高骈仗势取去,随后也就不知所终,于此可见,仅靠抄本传世,何等困难。至于那些穷苦文人,无力进行抄写,更是无法确保其诗文的存亡了。 宋代印刷事业的发展,也就为保存唐人文集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一经印刷发行,那就不是区区“五本”的问题了。读者容易购置,也容易保存,唐诗之能以传留下来,应该归功于宋人的及时整理和印刷发行。 周先生至少在先秦、汉魏六朝、隋唐、清至近代几个时段的文学史或学术史研究中都堪称专家。从文体上说,周先生至少在楚辞、诸子、古代散文、诗歌、笔记小说等方面都堪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