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庄到村庄群/中国义乌故事丛书

从村庄到村庄群/中国义乌故事丛书
作者: 牛建农/吴广艳|总主编:牛建农
出版社: 东南大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从村庄到村庄群/中国义乌故事丛书
ISBN: 9787564184629

作者简介

牛建农,作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原《规划师》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广西城乡规划》主编。

内容简介

大陈镇大陈二村是义乌第一个以村庄为单位实施统一 规划、统一建设的村庄。以大陈二村的建设为标志,义乌 的村庄建设结束了农民各自建房的历史,进入了以村庄为 单位统一规划建设的新阶段。 大陈二村开创了义乌全拆全建旧村改造模式的先河: 在很短的时间内,村庄原有建筑全部拆除,平整土地后, 在村庄原址盖新楼房。新村落成,建筑整齐划一,村庄面 貌焕然一新,农民兴高采烈地入住小洋楼,四面八方前来 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在大陈二村的示范作用下,以村庄为单位的全拆全建 的旧村改造模式在全市迅速推开,一个又一个旧村从地平 线上消失,一个又一个由小洋楼组成的新村拔地而起。人 们乐观地估计,如此发展下去,10年、20年之内,义乌的 村庄将全部变成洋楼群,昔日的贫困落后将从此不见踪迹 。然而,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全拆全建模式的弊端也逐 渐显现出来,最先引起政府高度关注并深感焦虑的是土地 问题。第一节全拆全建的旧村改造模式引发深刻矛盾 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住上城里人住的洋房,是中国农 民世世代代的梦想。1999年编制完成的《大陈二村小区详 细规划(1999—2010年)》(图1-1),图纸上画的全是 小洋楼。 大陈镇本来是义乌的一个穷镇。改革开放之初,农村 服装产业在大陈镇勃然兴起,大陈镇农民由一家一户缝制 衬衣到成立缝纫小组、服装厂,推动大陈镇服装产业快速 崛起,大陈镇成为闻名全国的衬衫生产基地。大陈二村毗 邻大陈镇区,全村336户,户籍人口1055人,是大陈镇最早 兴办服装工业的村庄之一,全村几乎家家都在生产衬衫。 1998年,该村已拥有了年产衬衫数十万件的生产能力。产 业强,农民富,2004年,该村实现工业产值7.3亿元,村集 体总资产达到2800万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了万元 大关,较当年义乌全市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6969元高出 3000多元,是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4元)的3 倍多。 农民有了钱,就要建房,过去是一家一户各自建,当 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大陈二村为全市带了个头,实施 以村庄为单位的全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农居是村庄建筑的主体,也是农民最为关注的村庄建 设项目。《大陈二村小区详细规划(1999—2010年)》设 计出四种建筑形式供村民选择:其一为单体别墅(3层), 别墅的数量不大,都安排在村庄建设用地东北部的小山坡 上;其二为仿照城市“花园洋房”设计的两户连体别墅( 规划设计为4层);其三为多户连体的4层“垂直房”;其 四为6层高的“水平房”(即公寓楼)。 在公寓楼里,户主所拥有的住房以套(或间)为单位 计算,处于同一平面上,故称“水平房”;在义乌实施旧 村改造的新村中,“垂直房”多为4层或3层,其建筑形式 是多户连体,每户均有地有天,有自家的楼梯上下,形成 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从上到下,从一层至顶层,均属同 一户主所有,故称“垂直房”。在一个连体中,各户的进 深是一致的,建筑面积则依家庭人口的多少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