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与对话(精)/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访谈与对话(精)/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作者: 洪子诚|责编:黄敏劼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2.30
折扣购买: 访谈与对话(精)/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ISBN: 9787301316801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 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材料与注释》《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等。

内容简介

“文学史”这个“世纪迷思” 的病症 ——答《深圳商报》魏沛 娜问 价值判断并不能取消 《文化广场》:您在( 《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中 写道:“本书的着重点不是 对这些现象的评判,即不是 将创作和文学问题从特定的 历史情境中抽取出来,按照 编写者所信奉的价值尺度( 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 做出臧否,而是努力将问题 ‘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 。”也就是说您不是梳理“文 学中的历史”,而是探寻“历 史中的文学”,那么对于文 学史,您是否更倾向侧重“ 历史性”? 洪子诚:文学史研究者 都是在面对、处理他所处时 代的文学史问题。1990年 代,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在 处理文学观念、题材、形态 、样式、风格的变异的时代 历史依据上,在探讨“现代 文学”到“当代文学”的转折 上,以及将“当代文学”不是 作为批判对象,而是作为研 究对象对其内部结构加以辨 析上,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这就是我“努力将问题‘放回’ 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要解 决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 价值判断其实并不能取消, 不能真正搁置。我只是降低 它的地位,在表达上缓和其 紧张度而已。 《文化广场》:当代文 学史书写一直面临着尴尬的 状态,不少学者都强调需要 勇敢与力度。刘再复先生也 认为,若从1949年至今65 年,以70年代末为分界点, “前半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基本上是失败的文学史” ,“倘若真的敢于‘重写’,那 么,对于前半期就得敢于触 犯许多戒律”。不知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