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2.00
折扣价: 68.88
折扣购买: 演剧仪式与文化社会:中国现代戏剧节史论(1938-1949)
ISBN: 9787100238991
梅琳,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战时文学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社科项目3项,在《现代中文学刊》《戏剧艺术》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戏剧节是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非常特殊的产物。戏剧节对戏剧作品的依附性低,它不以单个作品或某一剧人的成败而建立或取消,且与政治权力之间过从甚密,这是戏剧发展史中较为少见的现象。戏剧节的独特性造成了其与一般戏剧史研究的差异,从戏剧史研究定位看,近代戏剧史研究着眼于启蒙和新地位的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戏剧史中研究左翼戏剧及其活动轨迹与方式占据主导,20 世纪 40 年代戏剧史研究偏重于戏剧与民族、政治之间的交汇。戏剧节诞生于 20世纪 40 年代自然也具备该研究时段的特性,却又生发出差异点。戏剧节研究不同于戏剧文学史研究,因其活动特点和方式,不仅需要沿袭剧本、剧人为主的研究方式,更需要将剧人视为群体,将戏剧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看作群体之间的博弈,而不同于一个剧人、一场演出或一次座谈的影响。此处并非认为日常的剧人、剧作或演出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都很重要,正是因这些影响力的累积,戏剧节才具备成为一种势能代表的资格。戏剧节是建立在这些成功之后的活动,它将这些成功的显性或隐性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剧人群体力量的展示平台,使“观者与演者的精神,有如冶铁的洪炉熔成一体,旷古以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戏剧、剧人、戏剧节业已形成三位一体的共生系统,因而更具有代表性。 戏剧节的“节”字,确立了它研究路径的突破点和独特之处。节日具有仪式性,戏剧节和仪式的关联则更多。戏剧诸种表现形式本身便与仪式关联深远,而戏剧节则是戏剧演出仪式性和戏剧节活动仪式规程的叠加,更具仪式特性。 任何研究戏剧史的著作必先涉及仪式。因为这种或那种仪式形成了所有流行剧场的基础,和戏剧本身赖以生长的根源。 英国戏剧理论家弗兰西斯·爱德华的上述阐释,既涵盖对戏剧起源的认知,也是对戏剧研究重心的提示。仪式具有在人类诞生之初便存在的独特性、人类历史探索中的普适性,因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仪式研究经多年积累与多学科领域的探索,已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等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路径之一。仪式研究衍生出社会仪式、过渡仪式以及政治仪式等诸多研究视角,采用仪式研究的哪一条路径讨论戏剧节则需要回到 20 世纪 40 年代的社会语境之中考察。 在仪式形式和泛政治化语境之下,戏剧节的研究视角自然以探讨政治仪式为佳,戏剧节与普通戏剧演出的不同之处,也正是其政治仪式性。戏剧节与政治仪式之间的交互,既涉及中国戏剧传统与现代社会政治、仪轨之间的融合和冲突,也关联中国戏剧发展独特性与社会文化发展一般性之间的协调及共生。戏剧节的政治仪式属性体现于,戏剧节的活动层面可以视为仪式演出,而多年的程序化活动,在完成戏剧节历史建构的同时,此类“深思熟虑地程序化”活动亦促使戏剧节“被认真遵守,以表示感情”。在此基础之上,戏剧节成为每年一次的剧坛盛会,具备了政治能力,从而奠定其在剧人和社会中的地位。在生产层面,戏剧节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剧协和文运会均为仪式人,两者之间的协同与分歧是政治力量和剧人力量的一次交锋。戏剧节演出的狂欢、献演、茶话等不同模式,与纪念大会的固定性之间形成了演出自由与政治规约之间的碰撞。文字、广播、人际等多种媒介传播戏剧节,则是政治意识的展示平台。由此,戏剧节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语境之下凸显出两个关键点: 其一,秩序与规训。戏剧社团、协会是事务性的团体,其形成基础是集中力量去解决或处理事件。现代戏剧节是精神凝聚的实体表现,借由戏剧节而实现的剧人集合,以社团、协会方式展示集体力量和强化凝聚力,并不断巩固由社团、协会建立起来的秩序。参加戏剧节纪念大会的多是权威剧人,他们或是行政权力的代表,或是剧界精英,多种类型的代表端坐纪念大会礼堂之内,座位安排昭示了参会人在剧界的不同层次 / 级别。演出之中,决定演出方式和剧目的剧人,大轴演出的剧人,都是剧界中流砥柱。会场之外,仪式传播中也强化着对秩序的巩固,能够在新闻报道中被提及的定非普通剧人,能够在戏剧节各类专刊、专号中发表文章的多是剧界精英。戏剧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强调戏剧界所需要遵循的秩序。 秩序的强调,是为了规训。如福柯所言,事物要达到规训目的,其应该是中心点,“既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又是一切需要被了解的事情的汇聚点,应该是一只洞察一切的眼睛,又是一个所有的目光都转向这里的中心”。戏剧节恰好如此,它是剧界的焦点、剧人的寄托,它是戏剧一年一度的中心。在任何社会环境中,既得利益层级都试图使用规训来维护其所获得的利益。戏剧节中的规训也是多层面的:来自戏剧界内部权威对戏剧界各层级的规训;泛政治语境之下,政治力量对戏剧界的规训;泛工具社会环境下,社会、民族对戏剧界的规训。 其二,统合与提升。秩序是组织层面的,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统合,其亦是戏剧节政治仪式特性的重要表现。普通的戏剧活动,由于缺少仪式性通常难以达到统合的功效,戏剧节因具有政治仪式性则不同,它在剧人精神方面的整合效力更为突出。客观而言,戏剧界并非亲密无间,新、旧剧之间,平剧和沪剧之间等均存在着竞争与较量。戏剧节每年定期将剧人邀约一堂,此间政治仪式“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剧人的热情被激发,信仰被维持,地位被重塑,戏剧被整体激活并卷入时代洪流。戏剧节的统合将剧人群体精神提振,将戏剧进一步带入政治社会的发展浪潮之中,戏剧界内部、戏剧与社会之间都完成了统合,并且统合结果在每年一次的戏剧节中被微调和强化,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细致勾稽史料,走入历史现场,书写中国现代戏剧节的过去 。1. 本书作者在爬梳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细致梳理1938—1949年的现代戏剧节的历史,以期探讨演剧与社会丝丝入扣的关系。 2. 追本溯源,书写中国现代戏剧节的初创历程,对当下的戏剧节发展以启示和思索。 3. 小开本,方便阅读;装帧设计雅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