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作者: Susan Kuang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90
折扣购买: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ISBN: 9787540478827

作者简介

Susan Kuang: 留美MBA,第2身份创始人,Linkedin专栏作者,自媒体人。 代表作《“多重职业”成为**新趋势》曾被近千家媒体转载,是将“斜杠青年”概念引入**。 关于多重身份的探索,Susan Kuang有着丰富的经验。从研究生毕业后的**份工作起,她便一直利用工作之余进行不同的尝试。6年来,Susan先后创办了The Thinker Group和兰溪沙龙,举办过两次个人画展,独立运营个人自媒体,写过上百篇文章和四本个人杂志,坚持学习舞蹈,还拿到CrossFit一级教练证。2015年,Susan正式结束职场生涯,成为一名独立创业者,实现了生活与工作的**结合。 作为第2身份的创始人,Susan希望通过打造一个专业的自我发展空间,帮助都市年轻人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开启属于自己的多重身份。 个人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内容简介

厦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脑海里这个词 与“浪漫”“文艺”像吸铁石一般粘贴在一起。一想 到厦门,脑海里浮现的便是微风拂过的夏*海边,蔚 蓝天空下那垂在白墙边的三角梅,还有无数设计感极 强的文艺小店。于是,和男朋友商量,打算端午假期 去厦门玩。 带着这些美好憧憬,我们来到了厦门。然而,看 到曾厝垵的**眼,我就隐隐地感觉到内心的失落。 穿过人潮涌动的小街道,我们往客栈的方向寸步难移 地挪动着,街边的小店尽管有着很多现代设计和文艺 调调的词句做遮掩,但还是掩盖不住那些**裸的“ 吃吃吃”“买买买”,还有“**”等以刺激人类* 底层物欲为基础的庸俗商业目的。不需要发挥任何想 象力,我就能明白鼓浪屿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于是我 们便当即决定放弃去鼓浪屿,选择第二天清晨徒步去 南普陀寺。 我一直钟情于寺院,因为渴望身处佛门清静之地 的那种空寂,可是看着寺院门口高高举起的旅游团旗 杆,我**无语了。在中国的节假*逃离人群似乎是 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我还有*后一丝希望—— 去逛逛那些独立书店和文艺咖啡馆。厦门确实有些非 常独特和用心经营的咖啡馆,里面的环境和布置散发 出的文艺气质,一眼就知道这是我要寻找的感觉。可 出乎意料的是,欣喜只持续了不到10分钟,看来这种 文艺对我的吸引力远远低于想象。那一刻,我突然意 识到自己已经变了,外在的刺激已经无法激起我的兴 趣,坐在人为营造的“文艺”中,我渴望的却是一种 “空”的境界。 去厦门的前两周,我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离开 现在的公司。这个决定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公司在没 有和我商量的情况下,做了某个我无法认可和接*的 决定,以至于很多同事觉得我是一时冲动或者是“太 任性”,但我心里明白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只是我还无法把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执着用理性和逻 辑的方式解释出来。然而,厦门的这趟经历却意外地 让我明白了自己如此坚定的理由。 5年前,刚刚回国的我放弃了正在为之努力的 cFA(注册金融分析师)二级考试,接*刚进入中国的 硅谷新*GrOupon(“高朋”网)的offer(录用通知), 脱离金融分析师的职场轨道,正式踏入互联网行业。 硅谷吹来的那股创业风让我看到了中国互联网的光明 与未来,这必定是一波具有颠覆性的新浪潮,我很庆 幸,自己已身在其中。一时间,身边会聚了很多从美 国**名校回来的高才生,甚至很多在硅谷或者是投 行工作多年的精英都选择回国创业。这群人不仅拥有 令人羡慕的教育背景、超凡的头脑,还有一颗想要改 变世界的心。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所有的细胞 都被激活,我们一起分享着硅谷那些激动人心的创业 故事,探讨着新兴的商业模式,憧憬着移动互联网将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转眼4年过去了,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却 很难让人相信过去的一切都只发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 。4年里,人人网没落了,千团大战之后只留下了美 团等几个赢家,新浪微博还没火几年就被微信取代了 ,然后就是层出不穷的自媒体和App。 曾经在一个饭桌上吃饭的聚美优品的联合创始人 去纽约敲了钟,在科技媒体上也经常能看见以前一块 儿玩的小伙伴的报道。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职场 社交等概念被玩烂了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020(线 上线下电子商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和共享经济。 即便是两年前,我们都无法预测和想象如今移动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现在,我们出门用滴滴, 美甲、按摩甚至做饭都能提供直接上门服务,余额宝 在慢慢代替银行卡,可以瞬间搞定几乎所有的在线交 易。热钱的涌入让投资人遍地都是,创业的门槛低到 几乎是上班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创业者也从曾经的精 英群体扩大到了刚毕业的“90后”。以前听到别人去 创业,心中还会升起由衷的钦佩,现在谁再说自己在 创业融资,我真的巴不得立马转身离开。他们身上完 全没有硅谷人那种通过科技改变世界的情怀和理想, 大家谈论的只是如何利用庸俗的手段来吸引眼球,相 互合作推广换量,然后再去融资拿钱。每当传统行业 的人问App是如何赚钱时,我只能苦笑着说:互联网 真正的盈利模式其实是“忽悠”投资人的钱。曾经那 个吸引我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已经彻**底失去了节* ,沦为了资本运作的工具和流量倒卖市场。 厦门的曾厝坟几乎是移动互联网线下的再现版, 把人贪婪、**和庸俗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两者 都是短期内用钱做出的概念,曾厝坟原本就是个小渔 村,没有任何历史和文化积淀,**是靠钱打造出来 的一个商业概念。同样都是使出各种手段来吸引眼球 ,通过刺激人*原始的**来获取商业利益。在他们 眼中,所有人都是拥有消费潜力的“流量”。当公司 下达明确的任务和指标时,我很清楚自己无法完成。 尽管我能够明白资本市场对数据的要求,也能理解在 资本压力下创业公司不得已要做出的选择,可对我来 说,那些冷冰冰的数据实在无法激起我内心的热情。 我需要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需要看到用户因为 我们所做的事情变得*好,而不是让他们成为**的 奴隶。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