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三国封神榜
ISBN: 9787532181988
锦翼,来自完璧所归之乡,祖龙肇始之地。能穿胡服,不会骑射,怕围赵都,遍尝鲁酒。邺下风流门下走狗.邯郸步法唯一传人。爱自荐,无毛遂之运;常弹剑,少孟尝之耳。凌波微步一生山鸡镜舞,奇货自居半世待价而沽。才似回车之相如,身如老去之廉颇,爱做黄粱美梦,擅长纸上谈兵。
向历史复仇 锦翼 为什么向历史复仇?因为历史可恨! 司马迁这样的历史大家,《史记》写到伯夷叔齐,连连发问:“都说善恶有报,但伯夷叔齐这样的至善之人怎么就被饿死了呢?颜回乐天好学,为什么一生受穷还短命?盗跖滥杀无辜,吞食人肉,为什么颐养天年?投机钻营一生富贵的比比皆是,公正廉洁却横遭灾祸的数不胜数。这哪儿来的天道?”——完全是太史公的“天问”。 这就是历史的可恨之处,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不断谋害我们心中的正义,必须向它复仇。 孔夫子的办法是吓唬坏人,把他们的丑行记录下来,传之后世,所谓“一字寓褒贬”,《春秋》一出“乱臣贼子惧”。 这话说起来慷慨有力,听起来也热血沸腾,但完全是书写者的自以为是,孔夫子之后乱臣贼子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出来个秦始皇这样的,不管春秋还是冬夏,一把火都烧了,你又能怎样?更别提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可以随便任他们打扮。 司马迁都怀疑孔夫子了,他在一连串发问之后,一声叹息:“伯夷叔齐、颜回这样的贤人能为我们所知,只因孔子为他们说过话,点过赞,否则只能被淹没在时间里。” 子贡当年为伯夷叔齐的事问孔子:“他们难道没有怨恨吗?”孔子说了一句:“求仁得仁,怨恨什么?” 司马迁偏偏在《史记》里记下了伯夷叔齐临死前的一首歌:“拦不住的小姬发,以暴制暴事太差,无奈上山啊,没有国也没有家,采薇来吃啊,想念那过去的好年华,啊,啊,啊……我们快要死啦。”(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歌里不是满满的怨恨吗? 显然孔夫子复仇方式是失败的,那面对如此冷酷的历史,难道就没有办法复仇了吗? 有! 有个叫司马仲相的人,跟司马迁一样,读历史读到刘邦诛杀功臣,不由恨得咬牙切齿,谴责天道无情。结果当晚自己被玉皇大帝请过去审判刘邦,主持正义,司马仲相就安排刘邦重生为汉献帝,韩信及其他功臣重生为曹操、孙权等等,让刘邦尝尝当傀儡的滋味,让韩信过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日子,然后就开启了三国时代。 具体情节,作者最后写了一首诗加以总结:“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马仲达平三国,刘渊兴汉巩皇图。”汉帝被曹操和孙权欺负,昭烈皇帝刘备在蜀重建大汉,虽然最终司马懿吞并三国,但匈奴人刘渊接过大汉的旗帜…… 这书叫《三国志平话》,流传在宋元时期,一般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文字粗糙,情节荒诞。这两点批判正是相对历史而言的,历史倒是文字精炼,情节丝丝相扣,但冰冷得让人沮丧。对付历史只能反其道而用之,编出来天马行空的情节来才能拨乱反正,这是底层人民向历史复仇的武器,这个武器就叫故事。 或许有人要说,这不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吗? 还真不是,精神胜利法是放弃奋斗,专注于“我家祖上也阔过”这种自我麻醉。用故事向历史复仇只是给自己一个解释,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理由。 编故事就是创造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里,好人可以开挂,一路胜利,坏人就要倒霉,处处碰壁。一切都按照我们想要的套路走,骏马要驮着英雄,宝剑要赠给烈士,有情人终成眷属,苦心人天不负,历经坎坷的穷书生一定会高中头名状元,负心薄幸的男子一定要被雷劈死,苦守寒窑的女人一定会穿上凤冠霞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天道无情,常与善人…… 不要怪传统故事全是俗套的大团圆,历史有多残酷,大团圆就有多吸引人。故事是鱼肠剑,大团圆就是那条肚子里藏着剑的鱼。足够美味,才会有更多的人吃下去。故事才会不断演化——专家叫 “层累式”创作,说白了就是故事由老百姓创作。三国、水浒、西游、封神、隋唐等等这些故事都是这么创作、演化出来的。 《三国志平话》就是一个演化的结果,之前已经有了各个故事的只言片语,东晋的时候干宝在《搜神记》里就已经说钟会是瘟神了,最晚到唐朝就有了死诸葛惊走活司马、刘备跃马檀溪的故事,杜牧诗里的“铜雀春深锁二乔”,李商隐诗里的“益德冤魂终报主”都已经有满满的故事味了。 演化中,老百姓根据喜好对故事进行取舍,有人成为主角,有人就被遗忘了,钟会成为天上瘟神的时候,关羽还是玉泉山上一个恶鬼呢,但此后关二爷风云际会,成为无上大神,钟会这个瘟神却一直停留在宗教的层面,没有在故事里进化。 到了宋元时期,三国故事已经蔚为大观,《三国志平话》系统地串起了这些故事,而且定下尊刘贬曹立场。到了后来《三国演义》集其大成,精英阶层纷纷参与修订,文字精炼了,情节也合理了。 这时候,真正记录历史的《三国志》已少有人记得,几篇翻案文章,也不过是垂死挣扎,故事完美复仇。 这本《三国封神榜》就是专门还原历史被复仇的现场,例如关二爷怎么就从失败的将军一跃成为伏魔大帝?诸葛亮怎么就从一个“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谨慎统领成为多智近妖的千古军师?曹操这样横槊赋诗的雄主怎么就成了白脸奸贼?还有羽扇纶巾的周公瑾怎么就成了心胸狭窄的小周郎…… 溯源三国故事,看看故事是怎么一步步向历史成功复仇的,从明清小说到元杂剧到唐宋传奇再到到六朝志怪……一篇篇都是“爽文”,比《汉书》都下酒,看一个个英雄人物在故事里复仇成功,怎么也值得浮一大白。 三国英雄故事的民间演化 骏马要驮着英雄,宝剑要赠给烈士,有情人终成眷属,苦心人天不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天道无情,常与善人……在民间故事的平行宇宙里,好人可以一路“开挂”,迎来自己的“大团圆”。三国也有很多团圆故事,也许只有些故事,才能和冰冷残酷的史书对抗。 真正封神的为何是他们? 纵览三国故事,英雄虽比比皆是,真正位列仙班的却不多,以关二爷为例,他在一些元代石碑上的封号长得吓人——“敕封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神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倭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成为财神、行业神的关羽对百姓有用,成为战神的关羽对统治有益,封神之路上影响要素甚多,可谓时也命也。 篇篇“爽文”,比《汉书》还下酒 关羽能化身消防员在科举考场救火救人,刘玄德可以“哭”出一片江山,民间故事生动、有趣,历史多残酷,故事就有多抚人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三国封神榜》简直就是一部“复仇合集”,在纸上,看三国英雄如何一步步走向民间,走向神坛,最终成功复仇,读来相当下酒,值得满饮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