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00
折扣购买: 流年碎物
ISBN: 9787550723016
张映勤,1962年生于天津。1984年毕业丁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编审。著有《话剧讲稿》《世纪忏悔》《死亡调查》《佛道文化通览》等,另发表有小说、散文、评论若干。
记忆中的算盘 现在还有人用算盘吗?我以为,除了个别的专业财会 人员,算盘现在恐怕极少有人再用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 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很难再看到它的踪影了。可是早在 三四十年前,算盘却几乎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 。 算盘的历史可谓久矣,据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中国人的几个手指头噼里啪啦算了两千多年,都是用的这 几个算盘珠子。 算盘的规格,呈长方形,四周以木条为框,内有轴心 ,俗称“档”,由穿着木珠的小木棍固定。档的上端中间 用一根横梁隔开,上端有两个珠子,每一个珠子代表五个 数,下端有五个珠子,一个珠子代表一个数,运算时定位 后拨动珠子运算,谓之珠算。 珠算运算时配有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 二十七……”俗称“小九九”,便于记忆,运算简便。平 时我们说:“这个人心里有个‘小九九’。”那意思就是 说这个人工于心计,会算计,不吃亏,多带有贬义。 过去在人们生活中算盘的普及十分广泛,商家核算往 来账目,收入支出,赢利亏损,大多离不开算盘。即使是 不做买卖的普通人家也几乎每家都有一把算盘,理财算账 ,家庭收支,水费电费……这么说吧,凡是生活中与计算 数字有关的事情大多离不开算盘。 过去,打一手好算盘,曾经是一些买卖人的立业之本 、安身之基。听老人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年轻人 学做买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写一笔好的毛笔字,打一 手好的算盘。它们是当年一些火求职谋生的基本条件—— 就像现在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没有这两样基本技能,年 轻人想找一个好职业那是难上加难。 打算盘难不难?当然不难,总共几十个算盘珠子,加 减乘除,算法简单,稍加训练很容易掌握。但是世上的好 多事都是入门容易,做到精通、极致就困难了,同样是打 算盘,“行家一上手,就知有没有”,高下之分,一目了 然。 我小的时候,楼上住着一家邻居,男主人号称“算盘 王”,当年已经是近六十岁的人了,中等个头,身材粗壮 ,一头的白发像秋天里的芦花,潇洒飘逸,风度翩翩。他 的眼睛大而黑,再戴上一副瓶子底一样的高度白边近视镜 ,显得眼睛黑亮无比。老人斯文儒雅、老实本分,平时不 言不语,与邻里关系和睦。 “文革”初期的某一天,突然院门口开来一辆大卡车 ,几个身穿军装臂带袖标的红卫兵从楼上大件小件地往外 搬东西,成匹的布码成一垛,箱子、柜子、衣服、鞋帽, 装了满满一汽车。“算盘王”也被造反派押在车上,头戴 纸糊的高帽子,揪斗示众,惨遭凌辱。后来听说,“算盘 王”除了姓王,前面之所以还冠以“算盘”两字,是因为 他打得一手好算盘,不仅打得快,算得也准,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曾在一次珠算比赛中拿过大奖,号称全市的三 把铁算盘之一。不论他是给自己算,还是帮别人算,总之 ,这双拨拉算盘珠子的手挣下了不小的家业,从学徒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