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生活/西方的中国形象

中国乡村生活/西方的中国形象
作者: (美)明恩溥|主编:黄兴涛//杨念群|译者:陈午晴//唐军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6.00
折扣购买: 中国乡村生活/西方的中国形象
ISBN: 7101051634

作者简介

明恩溥,美国名Arthur H.Smith,明恩溥是其中国名字。 英裔美国传教士。 生于1845年,死于1932年。 于1872年来中国,在天津为传教士。 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 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 教育等事业,有二十多年。 著述有《中国的格言与谚语》《中国人的特性》和《中国的农村生活》等。 《中国人的特性》是其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它是西方人介绍与研究中国民族性格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被称 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最切实的著作”之一。 鲁迅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曾三次向国人推荐过此书。

内容简介

乡村结构 五百年前,明朝的奠基者朱洪武的侄子从中国南部的首府向北部的元大 都(即现在的北京)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击。现在人们一般认为,这个受 到赞美的攻击者一路上几乎杀死了他所碰到的所有人,以至于从长江到北京 一带都已经成了不能居住的荒漠。史称“阎王的北方扫荡”。出于修复的目 的,当时的统治者从山西南部和山东东部进行强制性的移民。历史资料表明 ,当时大量来自山西南部某城市的人被集合起来,然后又被分配到那些由于 战争的破坏而无法耕种的荒地上去。在中国北部平原的许多地区,居民们除 了知道他们来自那个城市之外,并不知道更多的迁移背景。 中国人确乎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民族,尽管他们对方位有一种本能的直觉 ,以至于能说出某种疼痛发生在胃的“东边”,可是,他们对自己城市的形 状整齐与否却漠不关心。每个中国城镇似乎都是四四方方的,不过,并没有 哪个城市是完完全全的四方形。相对而言,城墙总是出于风水的缘故被特意 设计成某种曲线和不规则的样子。换句话说,这种曲线和不规则能带来好运 ,能避邪,这是风水在发生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城门一定不能相互 正对着,如果正对着的话,中间也得有某种障碍物,以防魔鬼在城里顺利地 进行扫荡。 在西方,人们已经习惯于说“布置”一个城市或城镇。然而,这种说法 用在中国乡村上则是大大地不适宜,因为“布置”意味着相关部件安排上的 设计。中国乡村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晓得,也没有人去理会它的前因 后果。在那遥远的、无法确定年代的、朦朦胧胧的过去,有几户人家从其他 地方来到这儿安营扎寨,于是乎,他们就成了所谓的“本地居民”,这就是 乡村。它有一条路,或许是几条路的一个网络,但是,若非偶然,一般不可 能有两条路会刚好平行,也没有哪条路会正好笔直不弯曲。在长期的生活经 历中,人们已经发现路是增进乡村各部分之间以及乡村与外界之间相互沟通 的必不可少的通道。然而,乡村的路不仅会突然地,莫名其妙地拐弯,而且 在不同的地点宽窄经常变化。有时,在一个乡村四分之一英里远的距离内, 竟然没有一条路使车辆从前街开到后街,没有人能够,也没有人会去修补它 ,即使大家都不愿意这个样子。在主街或其他一些街道上的右角,有狭窄的 小道,一些住家的庭院就直接设置在这种小道上。甚至有的房屋建筑就直接 挨着主街,除了一堵昂贵的死墙,也没有什么值得观赏。如果在公路上有什 么门道的话,那是为了防止恶魔的入侵。因此,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微型的城 市,同样有着高度拥挤的各种弊病,尽管它可能位于一个辽阔且相当不适于 居住的平原上。无论土地是贵还是贱,乡村总是同样的拥挤,而且,村民们 同样地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予理会。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