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

墨迹
作者: 珂菲|责编:沈明珠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墨迹
ISBN: 9787517858058

作者简介

珂菲 原名寿可飞,诸暨人。出生墨城坞村,生活浦阳江畔,从农家娃到师范生到驻守乡村的教学骨干。暇阅书读文,常流连乡间。是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诸暨市学科带头人和十佳阅读标兵。偶弄文戏字,有数篇拙作刊于《江南》《广州文艺》《浙江散文》《浙江作家》《绍兴教育》《文学与人生》等。

内容简介

墨城坞 一千来户的寿姓大村落 ,扎根在这个山坞角落里, 散乱地,错落有致地,紧贴 在一起。背后的啸天龙、扎 架山等大山连绵着,如一双 硕大的手臂,拥抱着她。日 升日落,岁月轮回,墨城坞 在地球的一隅,这样安静地 存在。 因着这寿姓,墨城坞这 个质朴的乡村,也沾染上了 些许文化的韵味。这得益于 一个人:寿镜吾先生。或许 ,人们对寿老先生并不熟知 ,但是说及中国的大文豪鲁 迅先生,便无人不晓了。寿 老先生正是鲁迅先生的老师 。墨城坞隔壁的寿家台门, 主人就是寿镜吾先生。 据说,寿老先生有三个 儿子,其中次子寿鹏飞不但 是鲁迅先生的好友,且在慈 禧太后七十寿诞之时参加全 国优贡会考,得“甲辰科朝 考一等第一名”,获朝元匾 。据说,当时御赐的朝元匾 共有三块,分别藏于寿鹏飞 先生的祖籍地诸暨江藻墨城 坞、诸暨同山唐仁村及绍兴 寿镜吾老先生的台门里(留 在诸暨的那块目前被一名家 收藏,而留在绍兴的已下落 不明)。墨城坞的前辈们说 及这块朝元匾时,无不神情 自豪。他们说,朝元匾初次 进墨城坞的时候,乡人族人 鸣锣开道,八个壮汉头扎红 巾,在鞭炮声与唢呐声中, 一路轩昂、威风凛凛地将匾 额抬到高畈祠堂的大门口。 然后寿氏长老们身着长袍, 齐刷刷面对匾额下跪行叩拜 礼。之后,朝元匾便悬挂在 高畈祠堂的正厅中央。那块 匾额,足有两张并拢的八仙 桌那样大,四周黄金围镶, 中间两个赤金大字:“朝元 。”爹曾听他的太爷爷说起 ,匾额高悬后的数月里,祠 堂晚不点烛却明亮……近百 年悄然而逝,高畈祠堂历尽 沧桑变迁,早已改貌换颜, 而今是规模不小的村级完全 小学——墨城小学了。 听爹说,这块黄金匾额 还曾抬进村里的杨神殿。那 时恰逢高畈祠堂修葺,于是 村人择了吉日将匾额转移到 杨神殿。杨神殿是供奉神位 的地方,与硕大空旷、规模 恢宏的高畈祠堂相比,占地 不多,有点局促,还略显寒 碜。然而神殿高梁雕花镌凤 ,也甚为隽秀。当时的杨神 殿,配着这块金光闪闪的匾 额,也曾激励过寿氏的子孙 。 随着岁月的流逝,杨神 殿所在的屋宇院落更像一位 垂暮的老人,颓败坍圮,逐 渐被村人遗忘。只有年末, 人们才会想起它。经过百余 年的辗转,它已成为“墨城 年糕加工厂”。我曾经在一 个冬日的午后推开杨神殿笨 重的双木门,“吱呀”的一声 闷响,有经年堆积在门框上 的灰尘飘落。里面昏暗、冷 幽,堆满了村人废弃不用的 农具、家什、柴草、断木。 屋瓦木梁断裂,顶殿的大立 柱畸形风化而腐朽。殿堂中 央墙壁上那对在旭日中凌空 齐飞的仙鹤,已然不见。墙 壁和地面有雨水渗漏的痕迹 。阳光从屋檐的空隙中透进 来,照见散落一地的农人家 什。时间的沙漏没有沉淀下 那些无法磨灭的过往。三千 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 ,不过一捧黄沙。人与物, 殊途同归。想起一句话:“ 风景,那只是附赠品。”比 如寿鹏飞先生那衣锦还乡的 风光,比如那黄金围镶的朝 元匾…… 但寿氏先祖的发奋精神 似乎并没有因为朝元匾的不 见而消失殆尽。生活中的场 景,亘古以来,如此相似。 墨城坞的村人们,依旧勤勉 与辛劳着。“花开彼岸本无 岸,魂落忘川犹在川。醉里 不知烟波浩,梦里依稀灯火 寒。”这样的诗句,是村民 生活的写照,也慰藉着很久 很久以后的我。 某个清晨,我站在故乡 的山坡上,放眼望去:苍茫 的大山、辽阔的乡野、高耸 的楼房、鲜亮的村路,还有 繁华场景下那破落的杨神殿 。杨神殿在我俯瞰的视角里 ,蜷缩成一个黑点,在乡村 中间,极其不相称地匍匐在 地,似乎在沉重地叹息,又 似乎已安然入睡,又似乎, 早已与尘世隔绝。 阳光下,我身后的影子 渐渐伸长、模糊,就像老相 机留下的黑白回忆。 耳畔传来墨城小学孩子 们的琅琅书声。那声音,似 乎是寿老先生教诲墨城子民 的谆谆之音……回不去的, 是岁月。而心中最柔软的景 色,那些风光,那些辉煌, 那块朝元匾给墨城人带来的 荣耀,最后,终究成为口口 相传的历史。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