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鲁迅读书随笔
ISBN: 9787568091930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擅长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被誉为“民族脊梁”。 1918年发表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震动文坛。此后18年,笔耕不缀,在小说、散文、杂文、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翻译及古籍校勘等方面贡献卓著,创作的众多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等。
内文样张: 看书锁记 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札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八月份《文学》内《我的文学修养》) 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其实,这也并非什么奇特的事情,在上海的弄堂里,租一间小房子住着的人,就时时可以体验到。他和周围的住户,是不一定见过面的,但只隔一层薄板壁,所以有些人家的眷属和客人的谈话,尤其是高声的谈话,都大略可以听到,久而久之,就知道那里有那些人,而且仿佛觉得那些人是怎样的人了。 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但我并不是说,这就成了中国的巴尔扎克。 作者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时候,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于是传给读者,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但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巴尔扎克的小胡须的清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头里,也许变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恰如将法文翻成了俄文一样。要不然,文学这东西便没有普遍性了。 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菲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他们大约要比我们的听讲始皇焚书,黄巢杀人更其隔膜。一有变化,即非永久,说文学独有仙骨,是做梦的人们的梦话。 ◆“文坛斗士”“民族脊梁”,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享誉世界,深受罗曼·罗兰、大江健三郎、太宰治、村上春树、蔡元培、胡适、梁实秋、夏志清、郁达夫、老舍、叶公超、木心、莫言、余华、苏童、西川、贾平凹、陈丹青、许子东、止庵等推崇的“精神导师”。 ◆《酒国》《檀香刑》是莫言对他的戏仿和敬仿。 ◆25岁弃医从文,改用笔杆子立人,创作新文学、传播新思想。其小说《狂人日记》,被称作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44篇鲁迅精选随笔。写世道、人心、文学,写得到位、入理、精辟。句句真言,篇篇清醒。 ◆他的激愤与理性,他的热忱与冷静,他的爱与憎,既表达得炽烈,也蕴藏得含蓄,他的文辞既充满山岳般雄浑的力量,也可以如树荫下温柔的溪流。 ◆本书立体呈现了鲁迅文学方面的学养。鲁迅一生与书为伴,身为作家、翻译家、编辑,他深知书籍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32开精致开本,潘通色印刷,柔和象牙白内文用纸,以松木纸浆为原料,拥有植物纤维,环保护眼,纸张轻便柔顺,方便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