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虹舞台艺术

奇虹舞台艺术
作者: 张奇虹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6.96
折扣购买: 奇虹舞台艺术
ISBN: 9787503955983

作者简介

张奇虹,国家一级导演、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俄友好协会理事,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20世纪50年代被派往前苏联莫斯科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5年,毕业后回国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表演系任教20年,培养了不少戏剧人才,1979年调至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导演。

内容简介

颇有感触,让我在此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致敬, 向倡导者——以张和平院长为首的院领导们,人艺的 老艺术家们致敬! 下面谈谈我对斯氏体系的认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是神,他充满着人生经验和 舞台艺术实践经验,他是学者、是苏维埃人民艺术家 。 从童年时斯便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活,他的少年、 青年、壮年直到他的 晚年一直在戏剧舞台艺术实践中研究探索表导演理论 。1933年他荣获苏联 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颁发的劳动红旗勋章。 斯氏体系不是教条,不是药方,不是概念僵化的 说教;也不是单一的 体验表演艺术。而是内心体验与形体表现,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完整的 表演艺术体系。他的表导演体系不是从文学到文学争 论的学说;也不是我 们坐在那里,一杯清茶掰开揉碎的清谈的表演艺术。 斯氏体系是行动的艺术、动作的艺术!在行动中 让我们创造一个活人,有血有肉,有人物个性的真实 的人。 我在莫斯科学习的时候,每一堂课都要做大量的 表演练习。不是静坐 在书桌前,听老师讲斯氏体系的理论。而是不停地做 各种练习,在你的行 动之后,感悟了什么是舞台松弛,什么是动作目的, 什么是想像等表演元素。 老师根据课上表现出的问题作总结,斯氏的理论书让 你下面自己去读。 1954年至1959年,国家派我到前苏联莫斯科卢那 察尔斯基戏剧学院 导演系学习。我的老师是全苏人民艺术家阿·波波夫 ,红军剧院总导演和 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玛·奥·克涅别尔,他们是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的第一批 学生。他们都是很有威望、资深的导演艺术家、戏剧 理论教育家。 我们老一代的戏剧家们对他们是不陌生的。张守 慎翻译的阿·波波夫 论著《论演出的艺术完整性》及周来翻译的玛·奥· 克涅别尔著的《论聂 米罗维奇一丹钦柯导演方法》曾在我国出版发行。中 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于 是之读后和周来讲,书中谈到的“演员是剧扬的灵魂 ”、“心理体系的动作”, “内心独自”等章节,对他的帮助太大了。此书先后 再版两次,很抢手。中 国儿艺准备为《论聂米罗维奇一丹钦柯导演方法》此 书第三次再版。 我15岁到解放区参加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是一 个小文艺兵,从来未 听说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氏体系对我来说像一张 白纸。1953年做梦也 未想到,国家派我去苏联学习斯氏表演体系。 苏联专家列斯里的考试我通过了,到了苏联卢那 察尔斯基戏剧学院的 表演考试也通过了。可是玛·奥·克涅别尔要我改学 导演,要我到她和阿 ·波波夫班上学导演,可是学导演太难了。我问她为 什么?她说,跟我来吧, 做导演的艺术生命更长久。我就这样糊涂地学了导演 。我很感谢克涅别尔 劝我学了导演。至今我还在导戏。学导演同时要学表 演,因为导演是和演 员共同创作角色,导演只顾演出形式的处理,而不管 角色的创作,就会失 去舞台的中心——灵魂,也就失去全剧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 斯氏体系从它诞生至今,在世界各个国家的舞台 、银幕中都离不开它。 各种不同的流派、各个民族不同的剧种也都离不开斯 氏体系。斯氏体系表 演的基本元素——注意力集中、想象、交流、贯串动 作,最高任务及人物 体验与体现,在各个国家影视、舞台以及不同剧种中 ,都离不开来自生活的, 科学现实主义的表演艺术。 记得1957年梅兰芳到莫斯科演出《贵妃醉酒》、 《白蛇传》。那天波波 夫和克涅别尔特别兴奋地走进教室。停止了《李尔王 》的排演,从下午4 点到晚1l点用了整个晚上谈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也谈 到法国的表现派,德 国的布莱希特等。阿·波波夫说,梅兰芳的表演艺术 是体验派!梅兰 芳的表演是内心的体验和中国民族的京剧优美的表现 派融为一体的表演艺 术!绝妙!精彩!使我兴奋一夜未睡好! 我心中纳闷,梅兰芳怎么会是体验派的表演艺术 呢?我当时心想,斯氏的体验表演艺术只有莫斯科艺 术剧院的演出才是体验的……? 波波夫讲,梅兰芳在她的《贵妃醉酒》三次下腰 喝下三杯酒,通过他 的肢体、舞步、唱腔、眼神、手姿的表演,全在人物 的内心体验中艺术地 呈现在舞台上。他说,我虽然听不懂,我看见了,我 感受到了。他把人物 内心的痛苦、哀怨、凄凉达到了极致的美,惟妙睢肖 地表现出来,太动人啦! 波波夫又讲,眼是心灵的镜子,梅兰芳有双大眼 ,他不轻易露,他都 是有内心根据的,他边唱边含泪眯起双眼……感人的 表演是第一自我控制 着悲情,第二自我——角色又在人物的体验中,这是 高超的体验表演艺术。 他又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追求的体验表演艺术 、又谈法国的表现派 的表演艺术,又谈德国的布莱希特,他们都到莫斯科 演出过,从中作了比较、 分析,重点是梅兰芳。 这天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下课后回宿舍吃点面包 就是晚餐了。波波夫,克涅别尔给我们上的这堂课, 我永远也忘不了,深深记在我心中。 我在出国前也看过梅兰芳的戏,只知道好,但不 知为什么好,听了波波夫这讲座,认识到了梅兰芳表 演艺术之伟大。 最后波波夫叮嘱中国留学生(当时班上有邓止怡 、周来、陈颐和我) 回国后无论是排本民族的戏,还是排外国的戏都要向 梅兰芳学习。吸收本 民族的戏曲表演的精华。中国的梅兰芳是一位伟大的 表演艺术家! 看来,斯氏所提倡的“体验”与“体现”融为一 体的表导演艺术非此独家; 而是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高超的“体验”与“ 体现”派的表导演艺 术。因为他们是来自生活、来自舞台艺术实践、来自 民族传统戏剧的精华, 来自崇高艺术家的心灵,是科学的现实主义的创作观 。 我们当今的戏剧是丰富多采,多元化的戏剧。观 众是需要创新的,但 是一切创新都离不开“根”——现实主义创作美学。 我们的戏剧工作者需 要学习,需要向科学的现实主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 导演体系学习,向民 族传统戏曲的精华学习,向先辈老戏剧家学习。努力 提高我们的艺术水平、 美学水平、思想境界,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真正 的精品。P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