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

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
ISBN: 9787533943141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

内容简介

第一个站出来反孔的,是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跟孔子一样,也认 为这世界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没有爱。因此,他跟 孔子有三点相同:这世界有救,救世的药方就是爱, 应该以救世为己任。这是墨家与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但,墨子反对仁爱,也反对礼乐。 在墨子和墨家学派看来,儒家不过江湖骗子,礼 乐则既虚伪又无聊。比方说,礼制规定,肉类切割的 方式不合规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摆 放的方向不对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这些都 没什么道理,却是孑L丘他们竭力推行的主张。” 那么,这些繁文缛节,儒家自己做得到吗? 做不到。 墨子说,孔丘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时,子路 蒸了一只小猪给他,他不问来路就吃了。子路剥下别 人的衣服去换酒,他也不问来源就喝了。后来回到鲁 国,却又“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俨然君子。 子路问他为什么一前一后判若两人,孔丘居然说,那 时求生,此刻求义呀! 好嘛!肚子饿就不惜妄取,吃饱了就装模作样, 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奸诈虚伪的吗? 当然没有。 问题是,这故事可靠吗? 不可靠。它甚至多半是墨子的学生编出来,用于 嘲笑儒家的。但代表墨子的思想,则没有问题。 实际上墨子对儒家的攻击不遗余力。《墨子》一 书中的《非乐》、《非命》、《非儒》,便可以称之 为墨子的“三大批判”——礼乐之批判,天命之批判 ,儒学之批判。不过墨子最反对的,还是仁爱。 奇怪!墨子不是主张以爱救世吗?如果不要仁爱 ,那他要什么? 兼爱。 仁爱与兼爱,有区别吗? 有。 区别就在于仁爱的出发点是亲情,即父母子女之 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 ,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 人,到蛮夷戎狄。最后,让世界充满爱。 显然,这里面有先后,有等级。 兼爱则相反,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近、尊 卑贵贱,一视同仁地爱,类似于西方人的博爱。不过 ,西方人讲博爱,是因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 爱,却来历不明。但总之,仁爱有差别,兼爱无差别 。 那么,兼爱和仁爱,哪个对? 这需要证明。 于是,墨家假设一位名叫巫马子的儒生发表宣言 :我爱邻国超过爱远国,爱本国超过爱邻国,爱老乡 超过爱国民,爱族人超过爱老乡,爱双亲超过爱族人 。这话虽未必有人明确说过,却符合仁爱的原则。 那么,接下来的逻辑结论是什么呢? 爱自己超过爱双亲。 这当然绝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张,但这个逻辑推理 却是成立的。就连儒家自己,恐怕也永远都无法解释 ,为什么应该“爱双亲超过爱族人”,却不可以“爱 自己超过爱双亲”。这是仁爱学说的死穴。 更要命的是,墨家从“爱自己超过爱双亲”出发 ,又替巫马子得出一个结论: 我只可能损人利己,不可能舍己为人。 于是墨子问:先生的主义,是准备藏在心里呢, 还是打算告诉别人? 巫马子说:为什么要藏起来?当然告诉别人。 墨子说:那好,你死定了。 此话怎讲? 墨子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 你的主义宣布后,人们的态度无非是赞成和反对 两种。赞成的人会照你说的做,而且就杀你来利他自 己,因为你对他就是别人。所以,有一个人赞成你的 主义,就有一个人来杀你;有十个人赞成,就有十个 人来杀;如果天下人都赞成,天下人都会杀你。 反对的人又会怎么样呢?他们会认为你妖言惑众 ,也要杀你。所以,有一个人反对你的主义,就有一 个人来杀你;有十个人反对,就有十个人来杀;天下 人都反对,天下人就都来杀你。 好嘛!赞成的人也杀你,反对的人也杀你,你是 不是死定了? 巫马子无言以对。 这当然又是墨子学生编出来的故事。但学生的故 事编得这么好,先生的逻辑恐怕更加强大。实际上, 就连辩才无碍如孟子,后来与墨家的一位信徒辩论, 也只能弱弱地问一句:先生当真相信自己爱邻居的孩 子,能够跟爱哥哥的孩子一样吗? 然而孟子这弱弱的一问,却有雷霆万钧之力。实 际上儒墨两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仁爱是有源之水, 兼爱是无根之木。墨子始终没能说清楚,我们凭什么 要一视同仁毫无差别地去爱所有人。是啊,凭什么呢 ? 相反,儒家的仁爱尽管问题多多,却有人之天性 为根据,人之常情做基础。墨家的一落千丈,儒家的 最后胜出,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对于救世之争而言,重要的还不是怎么救 ,而是救不救。事实上就有人不主张救。在他看来, 这世界根本就没得救,也不该救。就算当真要救,有 用的也不是仁爱或兼爱,而是不爱。 这个人,就是庄子。 P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