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集(精)

书话集(精)
作者: 朱嘉明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书话集(精)
ISBN: 9787559418821

作者简介

朱嘉明,**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一本书与一辈子 —我和《亚当?斯密》 196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姐姐给我买了一张《三剑客》的电影票,地点是在东四的红星电影院。因为来得早,就到电影院对面的新华书店看书。在书店一进门的柜台上,摆了上市不久的若干本红色封面小32开本的“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一本是《亚当? 斯密》,定价0.35元,作者林森木。 我的**反应是“亚当和夏娃”中的那个亚当。我对“亚当”这个名字如此敏感,是因为大人讲《**》故事,提到过亚当。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我哥哥朗诵过苏联“红色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向左进行曲》(1918)。我对其中一句印象极深:“让亚当和夏娃留下的法律,都滚***去。”如今翻译为:“我们厌恶,亚当和夏娃留下的法律。”还是老的翻译有个性。 我正读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亚当?斯密》不过6万字,并没有多少生字。扉页是亚当?斯密的铜板黑白肖像。当我翻开**页,看到讲亚当?斯密的家庭和早期教育;“结束语”的**句话是:“亚当? 斯密是英国工业革命前夜的伟大经济学家”,才意识到此亚当非彼亚当。但是,识字不等于知识。不要说当时的我,即使一般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要读明白这本小册子,不说没有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它涉及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背景。至今不能解释,我对自己**没有可能读懂的这本书,怎么产生了那么强烈的冲动,看不明白也要看,*终买了下来。 从小学的五六年级,直到“文化大革命”岁月早期,我虽然不能读懂这本小册子所介绍的亚当? 斯密的经济理论,但是,书中描述的亚当?斯密的人生和品性打动了我。亚当? 斯密一生不曾娶妻,活到九十岁的母亲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他在六十七岁的时候,预感生命即将完结,将过去所写的许多手稿付之一炬;在私生活方面安分守己、懦弱和充满慈悲心肠。亚当?斯密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却是一个坚持不懈、富有创见的战士和伟大学者。后来,读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论》发现,他的为人和思想是多么一致。此外,从这本小书中,我记住了一系列重要人名、经济学概念、经济学学派和地名。人名中有休谟、魁奈、配第、洛克、李嘉图;经济学概念有财富、生产方式、劳动时间、分工、资本、商品、价值等;经济学派有重农学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名有苏格兰、格拉斯哥、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正是这些人名、概念和学派,成了我后来获取经济学知识的生长点。而与亚当?斯密相关的地名,多少年之后,我怀着崇敬之心一一造访。亚当?斯密逝于1790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狂飙时代,中国则处在乾隆朝末期,是和珅的黄金岁月,距离因为一本诗集和“逆诗案”导致的两次大规模的“文字狱”,不足十年。 1967年,尽管“文化大革命”继续如火如荼,很多中学生已经开始和这个革命渐行渐远,进入大规模涉猎各种书籍时期,为了寻找书籍,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我也是其中一员。我们阅读范围包括世界文学名著、世界历史,还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哲学和经济学的经典。那时*容易读到的当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阅读《资本论》,不仅是时尚,也是挑战。我们这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只知道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对于政治经济学中诸如商品、价一本书与一辈子 —我和《亚当?斯密》 196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姐姐给我买了一张《三剑客》的电影票,地点是在东四的红星电影院。因为来得早,就到电影院对面的新华书店看书。在书店一进门的柜台上,摆了上市不久的若干本红色封面小32开本的“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一本是《亚当? 斯密》,定价0.35元,作者林森木。 我的**反应是“亚当和夏娃”中的那个亚当。我对“亚当”这个名字如此敏感,是因为大人讲《**》故事,提到过亚当。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我哥哥朗诵过苏联“红色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向左进行曲》(1918)。我对其中一句印象极深:“让亚当和夏娃留下的法律,都滚***去。”如今翻译为:“我们厌恶,亚当和夏娃留下的法律。”还是老的翻译有个性。 我正读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亚当?斯密》不过6万字,并没有多少生字。扉页是亚当?斯密的铜板黑白肖像。当我翻开**页,看到讲亚当?斯密的家庭和早期教育;“结束语”的**句话是:“亚当? 斯密是英国工业革命前夜的伟大经济学家”,才意识到此亚当非彼亚当。但是,识字不等于知识。不要说当时的我,即使一般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要读明白这本小册子,不说没有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它涉及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背景。至今不能解释,我对自己**没有可能读懂的这本书,怎么产生了那么强烈的冲动,看不明白也要看,*终买了下来。 从小学的五六年级,直到“文化大革命”岁月早期,我虽然不能读懂这本小册子所介绍的亚当? 斯密的经济理论,但是,书中描述的亚当?斯密的人生和品性打动了我。亚当? 斯密一生不曾娶妻,活到九十岁的母亲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他在六十七岁的时候,预感生命即将完结,将过去所写的许多手稿付之一炬;在私生活方面安分守己、懦弱和充满慈悲心肠。亚当?斯密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却是一个坚持不懈、富有创见的战士和伟大学者。后来,读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论》发现,他的为人和思想是多么一致。此外,从这本小书中,我记住了一系列重要人名、经济学概念、经济学学派和地名。人名中有休谟、魁奈、配第、洛克、李嘉图;经济学概念有财富、生产方式、劳动时间、分工、资本、商品、价值等;经济学派有重农学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地名有苏格兰、格拉斯哥、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正是这些人名、概念和学派,成了我后来获取经济学知识的生长点。而与亚当?斯密相关的地名,多少年之后,我怀着崇敬之心一一造访。亚当?斯密逝于1790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狂飙时代,中国则处在乾隆朝末期,是和珅的黄金岁月,距离因为一本诗集和“逆诗案”导致的两次大规模的“文字狱”,不足十年。 1967年,尽管“文化大革命”继续如火如荼,很多中学生已经开始和这个革命渐行渐远,进入大规模涉猎各种书籍时期,为了寻找书籍,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我也是其中一员。我们阅读范围包括世界文学名著、世界历史,还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哲学和经济学的经典。那时*容易读到的当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阅读《资本论》,不仅是时尚,也是挑战。我们这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只知道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对于政治经济学中诸如商品、价值、价格之类的常识性概念,**没有实感。为了加快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扫盲和入门,我着重搜寻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书籍。此时获得了一本苏联人的《经济学说史讲义》,数百页,从魁奈、亚当?斯密、李嘉图讲到马歇尔、凯恩斯。这本书和我一同去了**农场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遗憾的是被人偷走了。另一本是熊彼特著的《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我还得到了萨谬尔逊《经济学》的摘要读本。好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国,并不乏这方面书籍,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有各类书籍出版,只是不公开发行而已。 在林森木的小册子中,有这样的话:“在斯密看来,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顾名思义,《国富论》是要阐述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问题。我对经济学思想史和经济学基本知识知道得越多,越渴望读到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中文本。终于在1973年春节前后,我有了郭大力和王亚南翻译的《国富论》,书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自此以后的数十年,《国富论》始终伴随着我,有过三次深入阅读。 **次阅读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在通读《国富论》之后,对一个**财富的源泉有了系统认知。人类的利己天性和“理性思考能力和语言能力”、“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贸易”的倾向,需要交换,因为交换产生分工,因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交换过程需要市场和货币,于是产生自然价格。所以,增加国民财富需要提高分工程度、增加资本数量和改善资本用途。我开始陷入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从理性上已经折服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逻辑,每个人实现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导致经济自由和竞争,推动国民财富增大。这一切都是市场,或者那只“看不见的手”所为。另一方面,中国实行的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否定个人利益追逐,否定资本和资本主义,否定自由竞争。现实生活和“文化大革命”思潮与亚当?斯密的主张**不同。在这种思想与现实冲突的苦闷中,我也一度跟随主流思潮,相信***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中国前途所在。在到黑龙江的第二个严冬中,撰写了数万字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判。但是,随着对民众辛苦劳作和贫穷的体验,接*“国富民穷”,*确切的是“国贫民穷”的事实,我开始怀疑现实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当时,经济学界主要批判对象是孙冶方。我一方面补习1949年之后中国经济学界历次争论的相关内容,同时尽可能透过对孙冶方的批判文章,了解孙冶方的主张,成为他的支持者。后来,在孙冶方住在协和医院的*后*子里,*陆裴文(1918—2005,原***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老师委托去看望他,讲到我通过批判他的文章而早已成为他的学生时,他不禁笑了起来。这是我后来积极投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初的思想资源之一。1979年夏天,《学术月刊》发表了我的《***制度**排除竞争吗?》,主张中国需要市场竞争,**次以学术文章的形式表明我的经济学倾向和亚当?斯密的影响,是那个只准说竞赛不准提竞争的时代较早有突破的文章。值、价格之类的常识性概念,**没有实感。为了加快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扫盲和入门,我着重搜寻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书籍。此时获得了一本苏联人的《经济学说史讲义》,数百页,从魁奈、亚当?斯密、李嘉图讲到马歇尔、凯恩斯。这本书和我一同去了**农场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遗憾的是被人偷走了。另一本是熊彼特著的《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我还得到了萨谬尔逊《经济学》的摘要读本。好在“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国,并不乏这方面书籍,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有各类书籍出版,只是不公开发行而已。 在林森木的小册子中,有这样的话:“在斯密看来,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顾名思义,《国富论》是要阐述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问题。我对经济学思想史和经济学基本知识知道得越多,越渴望读到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中文本。终于在1973年春节前后,我有了郭大力和王亚南翻译的《国富论》,书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自此以后的数十年,《国富论》始终伴随着我,有过三次深入阅读。 **次阅读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在通读《国富论》之后,对一个**财富的源泉有了系统认知。人类的利己天性和“理性思考能力和语言能力”、“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贸易”的倾向,需要交换,因为交换产生分工,因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交换过程需要市场和货币,于是产生自然价格。所以,增加国民财富需要提高分工程度、增加资本数量和改善资本用途。我开始陷入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从理性上已经折服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逻辑,每个人实现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导致经济自由和竞争,推动国民财富增大。这一切都是市场,或者那只“看不见的手”所为。另一方面,中国实行的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否定个人利益追逐,否定资本和资本主义,否定自由竞争。现实生活和“文化大革命”思潮与亚当?斯密的主张**不同。在这种思想与现实冲突的苦闷中,我也一度跟随主流思潮,相信***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中国前途所在。在到黑龙江的第二个严冬中,撰写了数万字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判。但是,随着对民众辛苦劳作和贫穷的体验,接*“国富民穷”,*确切的是“国贫民穷”的事实,我开始怀疑现实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当时,经济学界主要批判对象是孙冶方。我一方面补习1949年之后中国经济学界历次争论的相关内容,同时尽可能透过对孙冶方的批判文章,了解孙冶方的主张,成为他的支持者。后来,在孙冶方住在协和医院的*后*子里,*陆裴文(1918—2005,原***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老师委托去看望他,讲到我通过批判他的文章而早已成为他的学生时,他不禁笑了起来。这是我后来积极投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初的思想资源之一。1979年夏天,《学术月刊》发表了我的《***制度**排除竞争吗?》,主张中国需要市场竞争,**次以学术文章的形式表明我的经济学倾向和亚当?斯密的影响,是那个只准说竞赛不准提竞争的时代较早有突破的文章。 《书话集》收录了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早期直至2018年下半年所撰写的与书有关的40余篇文字,*大部分是序言,也有几篇后记或跋,及几篇书介、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