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什么人需要什么人(林奕华的心之侦探学)(精)
ISBN: 9787208140301
二十五年,出了五十五道舞台上的“难题”给自 己(和愿意一起“考试”的同伴),最新的创作,决 定试水《心之侦探》。初始的涟漪,源于一部一部戏 从无到有,有一天忽然想到,自己也可以是福尔摩斯 。虽然史上侦探很多,但能有像他般具有标志性者没 有几人——他的作风固然只此一家,更别无分店的, 是他有一位其他侦探所无的伙伴,于是启发了这部原 创剧目的副题——“有一种关系叫华生与福尔摩斯” 。 为什么会由创作联想到查案? 看似是个谜,原来是道墙。以为穿不过,走了过 去,才知有扇门。打开了门,原来是窗。 墙是无解,门是答案,窗是问号。问号不受欢迎 ,因它直指一颗陌生的心。多久我们没向自己发问了 ?不向自己发问,问号成了向别人要的答案。原先该 由本人走过的那扇门,就不是我给自己打开的,而是 别人给我打开(造)的。通往的外面,只是别人与别 人与别人的世界。 所谓答案,注定不会是窗,却只会是一头撞上的 墙。因为远离了主动,远离了创造,我便远离了自己 的心,然后是在一只零件早已停止的手表上扮演兀自 忙碌的长短针。创作,是发现自己,继而发现观念的 历程。生命才会从历史的循环变成个人的起步,时间 才能从为别人服务变成自己当主人。是创作的一点一 滴累积成我们的血肉。血肉,不是躯壳,是心。自由 ,是穿越自己,穿越世界,穿越历史,穿越生命,走 出自己的谜,成为别人的窗。 创作需要灵感,查案需要搜证,两者都会遇上山 穷水尽,直至能够看见的不是只有眼睛,还有心。有 心则灵,灵则有感,感则动情,情则生念。作品的“ 有”与“无”不是决定在其主题高低,却在于,是众 声喧哗再添更多杂音,还是,创造未曾有过,能教人 人听见自己的谧静。 创作中的《心之侦探》,是借九个福尔摩斯探案 中的人物的心结,重新创作出九件“人生奇案”。剧 中出现各种的失去,如幸福被挟持、幸福被绑架、幸 福被勒索、幸福被偷窃、幸福被嫁祸、幸福被谋杀、 幸福被装成谋杀的自杀,这些经常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的“失去”,将一步一桩,被福尔摩斯侦破,破案的 方法,叫“哲学”。 “哲学”,就是哲学家帮自己,帮他人觅得“幸 福”的锁匙。因为,在“我要幸福”的前提下,我们 总是在语言、思想、行动、心态等各适其适的自相矛 盾下坠入自设的网罗,哲学家,就是以厘清个中逻辑 的盲点、误点,把在生命历程中迷路的那颗心带回走 向与我们重遇的路上。 为什么不能人人都在这条路上成为“哲学家”? 这问题有点像在问,如果都可以把观看锻炼成观察, 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福尔摩斯”?不是每个人都想 成为“哲学家”与“福尔摩斯”,因为有种说法是, “幸福”都是属于“普通人”的,至于不是“普通人 ”的人,便因“不普通”而被孤独诅咒。 《心之侦探》的终极谜团因而就是,普通人与不 是普通人的人,哪一个才真的“孤独”?是普通令人 自觉存在感薄弱?是不普通令人自觉没有归属?存在 感薄弱和没有归属哪一个更虚无?寻找这个答案是不 是就是“孤独”之源?是消除“孤独”所以杀了“幸 福”,抑或是追求“幸福”的不可能成就了“孤独” ?它们为什么不是一体两面? 我营造的戏剧世界,是在一个空间里(舞台), 怎么让观众看见多重空间(多个时空发生的事时而重 叠时而分开),多重焦点(还原大图画之前,每一块 小图画都有故事),多重人格(在众多分身众多面谱 之中的哪一个人才是“我”),总是在考验我作为第 一个看见一场戏、一出戏的创作者(导演),怎样令 观众找到一种专属自己的“快乐”——人人看见只有 他才会看见的一种真实。 不是在别处看过的,不是完全被吿知的,不是一 看就已知道答案的一种“明白”,它应该是一种晨曦 时照在身上的光,它应该令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通 过自己的敏感,不是熟悉的感觉,不是熟悉的自己, 但又不是不认识的自己,而是一个一直隐闭在人群, 和阴暗角落的,只有背影,只有轮廓的自己,渐渐现 身到自己的面前来。 那就是创作与幸福的最近也可以是最远的关系, 愿意发现自己的一些什么,是原先解不开的情感密码 ,是原先藏起来了的人格线索,是过去与现在重重阻 挡住而看不清楚的人生未来。 人生,就是探案,每个人在其中,都是侦探。 P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