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归家洗客袍

何日归家洗客袍
作者: 编者:景琦//智明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30
折扣购买: 何日归家洗客袍
ISBN: 9787521227505

作者简介

邹景琦,重庆人,五〇后,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毕业分配到贵州省总工会,后来调至贵州省委宣传部,1993年到贵州省政府工作直到退休。天性酷爱自由,热爱生活,尤其喜欢读书、喝茶和旅游。

内容简介

" 山城巷 2022年8月12日,骄阳当空,顶着42度的酷暑,我们来到了闻名已久的山城巷。这是一条历史感厚重的巷子,这里记录了重庆的过去,留下了岁月的印记和许许多多有趣的典故。烈日炎炎,我从巷子的北端往下一级一级地行走,真的是汗流浃背,一边揩着汗,一边打量着四周的建筑。我久久伫立在山城巷的牌匾前,被其深深吸引伫立其间,四周的一切诉说着久远的过往,引起了我足够的兴趣,我用自己内心的语言,与各具特色的建筑物对话,寻觅着当年的足迹。 驻足在山城巷牌匾前,我久久移动不了脚步,被这震慑人心的历史沧桑感所吸引,不禁想起一首打油诗:“漫步重庆市,重庆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城里没有神,住着一群重庆人。”漫步山城巷,体会到了此山此水造就了重庆人火辣豪放的性格,嘉陵江养育了重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民。历史赋予了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依山就势,上天入地,穿江过渡,真是一座魅力无穷之城。这条名巷位于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凉亭子社区,明清至今,山城巷上下两头连接着重庆的上下半城。1890 年,中英签订了《烟台条约》,重庆专为山城巷命名为领事巷,英、法、德、美领事馆均设立于此。此后,山城巷风云际会,名流云集,来往无白丁,全是冠盖之流。 1900 年,法国传教士在山城巷立竿点灯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灯巷。1972 年更名为山城巷,从此赋予了它新的历史。我慢慢地走,缓缓地行,一级一级地下着石阶,似乎感觉到身边有无数的达官贵人,流连于此,时光荏苒,历史留下了点点遗迹。在这里,奔流不息的长江,伴随着它的发展和演变。这是山城重庆的名片,也展现着新岁月仿佛无视了这里,让这条小巷坚守着老重庆的味道,重庆的面貌,徘徊于此,慢慢品味,历史沉积的文化魅力,让我驻足良久。 生生不息的山城巷,它所带给我的兴奋点实在太多太多。我最喜爱的是巷里历经岁月的石朝门,曾经的石朝门里出入的社会名流,无声地诉说着那一度的辉煌。仁爱堂的钟楼拱门、浮雕,仿佛还能嗅到巴洛克的味道。 1937年抗战打响,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山城巷见证了重庆陪都的风霜。解放后百废待兴,这里的很多民居改为新时代的居所,有粮食公司的职工宿舍,还有青年旅舍等等。沧海桑田,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历史慷慨地在此留下了许多印记。穿行于这条小巷,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从炎热的中午走到了微带凉风的傍晚,还是行不够。我在细细地打量着这一砖一石,品味着这里曾经的风云起伏,历史跌宕。 在一个小店铺前,我停留下来,品尝着重庆特有的冰粉,犹如品尝历史的厚重。小店绿荫下的藤椅上,还坐着其他游客,这里完全是重庆人老生活的场景,挥汗如雨,喝着大碗茶,特别有家的味道。遥想当年我的父母也曾穿行于此,我们家是地道的重庆人,原本住在观音桥,南纪门当然是常来之地。 吃着凉爽的冰粉,喝着酸梅汤,沐浴着热浪,我仿佛又听见了外婆的重庆话,看见父母那忙碌的身影,以及饭后茶余妈妈的唠叨声,真是道不尽的乡愁情怀。 山城巷是重庆生活的博物馆,游走其间,除了品味历史遗迹,还有小巷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朝气与魅力。在这里的小门店,我还特地给小孙女买了一只谷草编织的兔子,这只兔子穿着漂亮的绿上衣和黄色的背带裤,它将随我游历大西北后回到北京。 坐落在山城巷里的“啥子巷巷大汤圆”店,颇引人注目,别看这小小的门脸,可是承载着几代人的辛酸。这是一个少有的世代传承的小吃店,还上过中央卫视。店里顶级的双黄蛋汤圆,一口咬下去的爆浆,满足你所有的味蕾幻想,这重庆山城老味道的地方,真是让你难以忘怀。山城巷的丰富就在于此,它有着西式的豪华建筑,更有中式最接地气的饮食小摊。 不管怎样,它们坚守住了历史,因此能够成为一道亮丽的名牌,这里的沟 沟坎坎,这里达官贵人的老朝门,以及最接地气的重庆小吃铸造了山城巷的灵魂。 无意间步入山城巷里的记忆馆,里面有很多老物件,看着这些物件,回忆满满,引领着我们进入小时候那快乐的时光。我饶有兴趣,顺着青石板石阶,一步步地往下走,同时步入四周的建筑里,在那里久久地回味着、想象着、咀嚼着这些文化底蕴。山城巷,犹如是童话里一条点着天灯的街巷,美妙地飘浮在重庆母城的半山腰,连接着我童年的记忆。 在这里,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西式风情的那种浪漫。在法式建筑的仁爱堂,我步入其中,踏在那嘎嘎作响的地板上,伫立在临江而建的石阶阳台。虽然有许多花草,因长时间没有人打理,早已荒芜。有趣的是这些花草间,我发现了两只狸花猫,它们紧张而好奇地打量着我,诧异这不速之客怎么入了它的领地。它们警惕地望着我,然后快速地跳到了仁爱堂那不算高的石墙上,骄傲地居高临下凝视着我,我们对视着目光,说着彼此听不懂的语言。 山城巷里,明清风格的长乐、永康的石朝门,还有那海派石库风格的后弩南方传统民居,体心堂 42 号民居,这些尘封着厚重历史的建筑,如同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将这条小巷过往的繁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坡下坎,弯弯拐拐,不知曾闪过多少名人。山城巷的左边是那些历史厚重感的建筑物,右边便是长江、嘉陵江那些斑驳的旧石墙,茂密的老黄桷树承载着几代人的辛酸。 小巷里的法国仁爱堂,由医院和钟楼组成,是重庆医学发展最早的见证,是重庆第一所西式医院,同时也是中西合璧的礼拜堂。 穿行在仁爱堂长长的甬道里,我能感受到历史厚重的脚步。那高级的西式建筑至今仍然没有落伍,显现着庄重和堂皇。仁爱堂是传统的中式建筑,局部还带着老虎仓,它是研究西南近代和现代建筑的标本,也是百年的历史建筑,斑驳的墙面上倾泻而出的蔷薇花让人难以忘怀。独特的气质与情调,让山城巷魅力无穷,尤其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凭墙远眺,长江两岸的美景便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 "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人的一辈子,其实就是一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 走过了一季又一季,从夏蝉鸣叫,到黄叶飘飞;漂泊了一程又一程,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