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波集(周勋初文集)

馀波集(周勋初文集)
作者: 周勋初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69.20
折扣购买: 馀波集(周勋初文集)
ISBN: 9787550639621

作者简介

周勋初,上海南汇人,1929年生。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1956年底考回母校读副博士研究生,未及毕业即留校任教,自此后一 直任教于南京大学。周先生治学涉及诸子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典文献学、近现代学术史等学科领域。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中国唐代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

内容简介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这一段话,历来为人所重视。有的研究工作者据此而把孔子视作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论证,似乎还可以再研究。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论民族自决权》)考察孔子的诗论,也应把它提到春秋后期的历史环境中,作出具体的分析。 然则“兴、观、群、怨”的涵义究竟是什么? 什么叫“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释为“引譬连类”,朱熹《论语集注》解作“感发志意”,和孔子的原意还比较接近。近人把它解释成文学的感染力,说是文学能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则是抽掉了孔子学说的具体内容,把它作为文学理论上的一般原理对待了。 《论语》中记载有“诗可以兴”的例子。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春秋之时,政界有“赋诗言志”的风气,理解诗意时,又有“断章取义”的作风。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本在谋求从政。因此他在讲授诗时也照“赋诗言志”的路子进行训练,不注意钻研诗的本意,着重诗义的引申。从上述二例中可以看到他的教学方法的特点:诗中含有教诲意味的句子,他就引用过来作为道德的训词;诗中本无教诲意味的句子,他也要引导人家去悟出人生的至理。这大约就是他心目中“引譬连类”“感发志意”的作用。 孔子是积极参加政治实践的思想家。他在论诗之时,处处不忘利用文艺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总想转弯抹角地把结论提到“礼”这个纲上去。《困学记闻》卷五引《子思》曰:“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上述二例正是这种教育方法的最好说明。所谓“礼”,即周代贵族制订的一套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生当礼崩乐坏之时,而又热衷于复兴周礼,因此,他的政治活动、教学工作以及对诗的阐述和运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自己也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为此他抓住诗、礼二者巧妙地进行思想教育,水平之高,甚至引起了弟子们的惊异。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凡此均足说明他的教学目的在于使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他认识到了学诗可“感发”“志意”,提高伦理道德方面的修养,因此他提出诗有“兴”的功能并要求利用这种功能。这种认识并不是从研究诗的文学特点作出的结论,不能把“兴”单纯解作文学的感染力量。 晚年馀波不平,学术生命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