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庭胜过好学校

好家庭胜过好学校
作者: 秦麟征//史丹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好家庭胜过好学校
ISBN: 978750084858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穿梭在各种关系中,在这些关系中,最为重 要的就是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和谐是亲子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 而和谐亲密的夫妻关系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而且在当今这样一 个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年代,更是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在美国,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调查,再次提醒我们:家庭教 育的环境和方式如何,关系到的不仅仅是父母以及自己的孩子, 还很可能关系到孙子、重孙等后代的生活。这项调查的对象是两 个女人——一位是中产阶级太太,另一位是个有着不良行为的妇 女。调研组织跟踪调查了这两个女人的一百个后代,然而调查的 结果非常令人震撼——中产阶级太太的后代大部分非常优秀,有 律师、工程师、老师、议员和医生等;而后者的后代中,70%的 人有吸毒史,多为流浪汉、小偷,或因为刑事犯罪进了监狱的人! 从这项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很多“问题孩子”的形成几乎都有 一个共同原因,就是父母没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他们或 是因为离异而无暇顾及孩子,或是因为忙于生意而忽视了孩子,甚 至还有只顾各自享乐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这样的家庭环境必然会给孩子的身心留下很深的伤害。而一个生活 在忠诚、有良好家庭教养环境的孩子,他的后代子孙往往会有一个 比较好的前途。关于这一问题,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因夫妻经营 关系不善而选择离婚,然后再婚的人的幸福率仅有20%,而选择为 了孩子而坚持下去的幸福率则在80%。 但是在崇尚自由的今天,很多人为了所谓的“自由”,而随便离 婚,致使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社会问题。对有些 家庭来说,那些所谓的“自由”,看似是让自己得到了“自由”,实 则深深伤害了孩子的内心。对于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很 容易形成略微敏感、孤僻,或抑郁自卑的性格,使得和其他孩子格 格不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缺少关爱的 阳光,更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因此,为了家庭的幸福,孩子的健康成长,婚姻是需要双方不 断用爱去经营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记住:经 营家庭一定要用比经营事业多一倍的精力去维系。这样,就能使关 系更加紧密、牢固。即使离异,也要注意经营,时刻让孩子感受到 父母的爱从来未曾离开,而且今后一直都不会离开。 其实,对一个家庭而言,经营家庭除了对孩子有好处外,对家庭成员 自身与彼此关系的融洽也有一定的帮助。 当今大红大紫的明星赵薇,在一次颁奖典礼上说到自己今日 的成功时,特别说到了要感谢她的家人及爱人,因为他们的支持, 自己才取得今日的成就;影视圈里的知名夫妻文章和马伊琍的爱 情故事为人所知,马伊琍在一次领奖典礼上,情绪十分激动地感 谢了文章一直以来的默默支持,正是那位一直称她为“马老师” 的人的支持,才让两人在影视圈越来越为人所喜爱、接受,事业 上也因此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美国前总统里根,老年的时候得 了老年痴呆症,当他的随从陪他去录像的时候,他看到一朵花, 就说:“我要摘一朵花回去送给我的太太。”在他什么都不记得、 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他生命里最深刻的力量还是他太太,他的 太太因此非常感动……关于这一点,美国有家机构也曾对近百个 百万富翁进行过一次调查,分析他们成功的因素,其中包括机遇、 父母的关系等五十多个因素,而排在第三的是配偶的支持。通常 来说,夫妻两人如果可以同心,可以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两个 人就可以创造奇迹。 但是,在家庭关系的经营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矛盾、不顺, 甚至是危机,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拥有一份温馨的感情和 亲情,培养出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孩子。而这一切也正是每个 家庭成员的一份责任。 总而言之,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记住:孩 子不是大人们的私有财产,但却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珍视的宝贝。 为了这个“宝贝”,应用心经营一个亲密的关系,这对孩子,对另一 半都是负责任的表现。试想,当你和你的配偶能建立一种十分牢固 关系的时候,那么在你的潜意识里面,就会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安 全感会让你感到这种关系始终在你的生命中存在着。 教子笔记 提起“家”,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温暖、和谐、亲密” 这些字眼,而这一切又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最 不可或缺的“养分”。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 感的家庭中长大,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作为 的人。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充满愚味、野蛮、堕落和自币厶自利的 家庭中长大,日后他很可能成为一个毫无教养,甚至是危害社会 的人。 所以,作为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应该学着用最 灿烂的微笑和最温暖的心在生活点滴中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学会用爱去包容你的孩子。这不仅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和基础, 更是家庭关系的催化剂、润滑剂和黏合剂。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