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

新生
作者: 刘平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新生
ISBN: 9787547326176

作者简介

刘平,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曾先后供职于人民银行、银行监管机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现任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大象无形:青年思想教育札记》(2001年)、《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研究(1897—1949)》(2008年)、《从金融史再出发:银行社会责任溯源》(2011年)、《民国银行练习生记事》(2016年)、《微观金融史:一个民国银行职员的档案寻踪(1921—1942)》(2019年)等,编纂《稀见民国银行史料丛编》(已出版四编)及《民国银行家管理思想论丛》(已出版三种)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解放 1949年1月1日出版的新华银行行刊《新语》,刊发了一篇署名“丙炎”的文章,记述了一位新华银行职员眼中的当时华中各省区工商业实景: 浙江、江苏、安徽三省,近百家丝织工厂已逐渐停工关厂。 京沪线上最大的工业城市无锡,亦有许多工厂宣告停闭。 苏州一向为富庶江南的中心,却因运用资金的缺少,也是一片凄惨现象。 重庆,在这次“飓风”中倒下来的有银号、有钱庄,也有规模宏大的百货商店。更有好几家银行头寸短绌,颇有难以摆平的情形;华侨兴业银行便是其中的一家。 作为政治中心的南京共有39家典当,一下子便突然宣告关门了25家,其他小工商业因无法维持而倒下来的,一月以来就有50余家。 上海附近各城市,已有很多粮食行、杂货铺等纷纷宣告停闭。上海本地,也有许多工厂正在闹着停工,最显著的是香烟厂、造纸厂、缫丝厂。纺织厂、内衣厂、针织厂则正在闹着减工。 作者认为,“这一阵危机并不是局部而微小的,乃是具体而普遍的”,其中的原因则相当复杂。一方面,过去一两个月来资金外流甚为严重,各业流通资金枯竭;存兑金银又拥挤空前,“市面上银根时告紧俏”,暗息的高昂,渐渐为一般正当工商业所负担不起。就职工生活指数而言,工薪阶层普遍感觉物价高昂;然而,就商家和厂家而言,则因受发行金圆券而实行的限价政策影响,“牺牲”太大,元气犹未恢复,加之市面疲滞,也都已感到负担颇重了。 著名学者吴承禧先生指出:在长期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经验教训了人民——他们必须“重物轻币”,绝对不能信任货币,一有钱,赶紧就花了它,或把它变成货物或金钞,否则就要受到贬值的损失。他更进一步指出,这种“重物轻币”的哲学,对于银行业的经营显然是不利的: 第一,它摧毁了人民储蓄的习惯,谁也不愿再把货币存入银行生息,这就必然地影响银行存款数量的增加,“至少它的增加要远落在通货膨胀的程度之后”。在过去的两年中,银行存款实值(即除以物价指数以后所得值)“大约只合到战前数字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十”,当时银行业的资力,一般地说,比全面抗战爆发前真是相差太远了。 第二,“重物轻币”不仅减低了银行的存款,并且大大加速了货物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加了银行存款的游离性。银行存款流动的加速,当然使得银行家们大伤脑筋,因为他们不能充分运用客户的资金,“大约每一百块钱,比较稳健的银行顶多只能运用它的百分之七十”。对此,银行只能加强准备工作。 吴承禧说:“总之,今日中国通货膨胀过甚,以致工商业奄无生气,商业行庄实力日渐衰微,不健全的小行庄太多,国家行局又自成一系,虽庞大而无补于工商百业。”他强调:整个银行制度实在缺点太多了,“和平到来以后,实非再加一番改进不可”。 撑持 1949年1月1日出版的《新语》,刊发了《同人业余生活谈》一文,作者为詹詹,记述了此前上海同人的业余生活,内容不可谓不丰富。 收听广播,相当普遍: 同人中备有收音机的,虽找不到确切统计,但是某次到同人宿舍里,却会发现收音机在大吹大唱,至于公馆里面更不用说,至少每家一具。公余归去,有的爱听京戏,有的爱听歌曲,也有爱听“大百万金”的空中书场。如果收音机中有短波收音设备者,更可收听旧金山、檀香山或转播系列纽约节目,颇能增加我人见闻。 习书画者,不在少数: 书画之道,不但是一种艺术,且是陶冶性情的隽品,同人中擅长此道的,不在少数,如施梅僧君、八处华西园君等,均能画得一笔好画,余如杜兰亭君、裘家风君、石柏泉君等,擅长书法,一到夏天,同人请他们题字写扇面的,往往应接不暇。 下棋,也有高手: 下棋也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兵一卒,颇见工力,现在七处的朱寿泰君,三析肱于斯,素有“棋王”之目,而研究室的沈祖荣君对下棋研究,正亦不弱。 小酌,亦可怡情: 饮酒过度,固能误事,但偶然喝上几杯,也可显示雅人深致。记得笔者前寄寓第一办事处宿舍时,邻室的周宇江君和华西园君,浅斟慢酌,自有一番乐趣。 摄影,也有发烧友: 同人对摄影下过一番工夫的,据笔者所知,稽核室的汪礼彰君拍照技术甚深,九处张兆会君成绩亦很不错,其他同人因笔者不甚熟悉,恕不能在本文列举,汪、张两君对照片之角度、布景、取材等积多年的实际经验,拍来差不多张张都可令人满意。 旅行,大众的爱好: 业余欢喜旅行的同人,如果可能的话,均以能饱览各地名胜为快,一遇到春秋假日,凡是本行所在各地及江南风景区,如苏、杭、无锡一带,处处可以见到本行同人的屐痕,屡为本刊执笔写游记的诸子,可视为爱旅行诸君的代表。 逛书肆、旧货摊,常有意外惊喜: 同人公余爱逛旧书肆和旧货摊者,披沙淘金,颇有同嗜,往往花了较少的代价,得到很大的收获,以从容不迫的心情,逐家巡视,每可有意外收入。有人费了数十元买到九成新的商务名著多本,也有人费了二十元买到香港制衣架十二枚,在他处却是无法购得的。 看得出,为了解上海一地同人业余生活之情形,作者观察得极为细致,其所收集的应当是1949年之前一段的情形。问题在于,到了文章正式发稿时,同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形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同人的雅趣还能持续吗? 1949年2月20日以后,上海市的气温增高,天气和暖,“正如春到人间,一般时髦朋友,大多更换春装,色彩鲜艳,惹人欣慕”,各公园的游客亦骤见增多。有同人偶逛中山公园,入门即见同人M君和M君的夫人已“兴尽出园”,到里面又见到同人W君与二三友人席地而谈。如此情形,也被记录下来,并且发表在《新语》上,至少可以说明,这是一种比较难得的场景了。 舒松年是该行苏州分行的一位职员,他用文学的笔调,抒发了自己的真实心态,颇具代表性: 又一年的冬天,在萧煞的古城里生活的人们,眼望着红叶飘寒,心底却更凄凉了,锦绣河山,却配上这么一个多苦多难的日子,凭添了更多的矛盾与苦闷。 另一位作者“永生”则认为,对于目前的生活,“只有在艰苦中撑持”:第一,对于生活应抱有一种“态度”,如果能以贫者自持,认识自己的处境,节衣缩食地过活,不作非分之想,不羡慕他人的荣华富贵,以这种态度应付艰苦的生活,至少自己可以安定自己。第二,对于生活应具有一种“计划”,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件件要顾到,发薪之日就要根据薪金的数字,把这七件事考虑一番,缺少者应当添购,不足者应当补充,使这一月的生活得以敷衍过去。如此,“虽不敢说丰衣足食,至少可以免除冻馁之虞”。 事实上,无论“态度”或“计划”,都是个人主观的有限选择;但在如此局势之下,个人又还能有别的什么选择呢? (节选自本书第一章,注释部分删去) ?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平继《微观金融史:一个银行职员的档案寻踪(1921—1942)》之后又一力作; ? 一部微观史,在新华银行大事小情中捕捉时代风貌; ? 一部金融史,在金融界风云变幻中看清银行业发展之道。